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神经调控中心落户郑大二附院 帮助更多帕金森病患者重获新生

2019-06-28 20:3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帕金森病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杀手”。随着外科治疗手段脑起搏器(DBS)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帕金森病的治疗中,神经调控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

为更好地帮助帕金森病患者,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门成立神经调控中心,从术前诊疗、评估,到术中的手术治疗,再到术后的程控、随访,可实现医生对患者的全方位疾病管理,最终完成全部的治疗过程,真正造福帕金森病患者。

手抖、震颤、僵直,警惕帕金森病来袭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牛光明说,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为1.7%。据此推算,我省有超过2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

牛光明介绍,帕金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的风险越高。迄今为止,病因未明确。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平常所见的手抖、手部呈现搓丸式动作等;还有肌肉僵直、运动迟缓、“面具脸”等也是主要症状表现。

“大众对帕金森病的了解程度依然非常低,加之帕金森病误诊率高,广大帕金森病患者仍然饱受着疾病的困苦,希望通过我们医疗工作者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疾病,了解到疾病的科学治疗方式,避免走上弯路,及时控制疾病。“牛光明说。

因此他提醒,一旦出现手抖、身体僵直、走路姿势步态异常等症状要警惕,应当及时就医。

脑起搏器手术,让更多帕金森病患者看到希望

家住郑州的吴先生,今年62岁,是个患病多年的“老帕”。10年前,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异样:走路拖步、肢体僵硬、手不受控制地抖动。经过专业医师的诊断,他被确诊为帕金森病。自此之后,吴先生和家人们便踏上了一条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情的发展,药物的效果越来越差,他不得不依赖家人的帮助,最严重的时候只能躺在床上,连最简单的翻身都无法做到。

2019年3月28日,经过严格的评估后,吴先生在郑大二附院接受了脑起搏器手术的治疗。术后的他可以自由地起床和翻身,僵硬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服药的剂量逐渐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国际接轨,引进脑起搏器手术,让更多帕金森病患者看到了希望。

神经调控中心落户郑大二附院,造福帕金森病患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发现帕金森病的明确病因,因此目前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控制症状。早期一般使用药物来控制,到中后期,可以采用外科手术进行干预。”牛光明介绍,当帕金森疾病进展到4~5年,药物疗效明显下降、药物副作用开始出现时,是进行外科治疗即脑起搏器手术的时机,脑起搏器手术可以大大缓解帕金森病人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新技术。它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内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是国际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这项技术目前在临床已经使用超过30年,已累计造福超过15万帕金森病患。

“帕金森病患者在接受脑起搏器手术后,需要接受专业程控医生的调控,通过刺激参数与药物配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考虑到帕金森病个体化差异和疾病进展,术后程控是一项长期且需要耐心的工程。”牛光明说,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接受系统、精准的神经调控手术疗法,并在术后帮助患者定期随访,帮助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门成立了神经调控中心,从术前诊疗、评估,到术中的手术治疗,再到术后的程控、随访,可实现医生对患者的全方位疾病管理,最终完成全部的治疗过程,真正造福了帕金森病患者。

牛光明说,作为一项神经调控领域的高科技,除了帕金森病、痉挛性斜颈等疾病,脑起搏器在其他疾病领域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郑大二附院在脑起搏器治疗扭转痉挛、肌张力障碍、癫痫、厌食症、抽动症等疾病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介绍,7月26日上午,郑大二院帕金森病诊疗中心将为河南地区的帕金森病患者和其他运动障碍患者举办疾病科普、关爱、义诊活动,现场将有权威专家为患者做免费诊疗、答疑解惑以及进行患者夏日日常生活护理指导等。(张黎光 彭永强)


责任编辑:陈思  审核 :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