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日热点

新技术,让宫颈癌防控“弯道超车”

2024-05-23 08:48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张磊

  我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将在2030年实现“90—70—90”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70%的35~45岁女性接受高质量的筛查,90%的确诊患者得到治疗。大部分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在中低卫生资源地区,该如何帮助这些地方补上短板实现“弯道超车”,进而共同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子宫颈癌防控研究进展学术大会上,不少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新技术。

  新技术或成消除

  宫颈癌的现实路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一直奔走在低卫生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一线,他选择的第一个试点地区是山西省襄垣县。

  20世纪70年代,100名襄垣县妇女中有超过8.5名会死于宫颈癌。乔友林介绍,科学界已掌握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患者从感染HPV到持续感染,到癌前病变,再到宫颈癌,往往需要10年时间,这中间只要及时发现并治疗,就可以阻止死亡的发生。然而在像襄垣县这样的低卫生资源地区,由于基层筛查水平低、居民对疾病知晓率不高等原因,很多患者被发现时就已处于宫颈癌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1998年,乔友林带着项目来到襄垣县,带来了液基细胞学和HPV筛查技术。团队里的医生手把手教当地医生做阴道镜检查,新的筛查和诊断技术让襄垣县宫颈癌防控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在,襄垣县35~64岁妇女筛查率高达85%。乔友林认为,襄垣县的成功实践表明,新技术为宫颈癌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如今的数字技术让低卫生资源地区在宫颈癌防控方面也能走在前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朱兰认为,要让每一名基层医生都提高到三甲医院医生的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辅助将是低卫生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的一个方向。她介绍了一项在藏区进行的宫颈癌筛查试点,AI技术的应用能辅助基层医生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这也表明,人工智能在低卫生资源地区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妇女卫生处处长徐晓超表示,探索AI辅助诊断技术、HPV自取样技术,以及远程会诊、互联网辅助诊断、辅助筛查等的应用对提高宫颈癌防控能力非常重要,未来将进一步促进新技术在宫颈癌防治实践中的评估和应用。

  探索低卫生资源地区

  宫颈癌防控新样板

  襄垣县的成功经验,让低卫生资源地区宫颈癌防控有了可参照的样板。当然,相比于硬件的不足,低卫生资源地区面临的更大的困难在于软件——基层医生筛查诊断水平较低,造成筛查准确率较低。如何降低宫颈癌筛查过程中的“因人而异”,让低卫生资源地区的妇女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宫颈癌筛查?

  据介绍,相关机构和企业自2023年开展“低资源地区女性两癌综合防控项目”以来,已联合多方在中西部7个省份30余个地区开展试点,预计将在3年内为超过百万名适龄女性提供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预防、筛查、诊治等相关医疗服务和救助,以科技助力基层开展工作。“就是要去打个样,在低卫生资源地区,探索如何用一些简单、容易操作、高效的检测方法,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筛查效率。”乔友林说。

  乔友林介绍,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项目搭建了基层医生“两癌筛查平台”。该平台已在中西部7个省份10余个地区陆续投入使用,实现了筛查管理一体化。而针对基层诊疗能力不足的问题,项目还引入智能化工具,让技术赋能基层医生的诊断和筛查工作。

  要提升宫颈癌筛查的准确率,关键在于人才。3年的项目期结束后,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会上,辽宁省肿瘤医院宫颈病变门诊副主任医师崔晓莉详细介绍了一套数字学习系统。她介绍,这套学习系统设置初、中、高3档学习目标,基层医生经过智能测评获取智能学习模型,系统根据每名基层医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学习目标,针对薄弱知识点提供专项学习。以闯关、组队等多样化形式趣味学习,实现智能“测—学—练—评”一体化。

  崔晓莉介绍,该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对600多人的培训。抽样调查显示,经过培训,受训者阴道镜检查能力以及信心得到显著提升,阴道镜拟诊总体准确性从55.3%提升至70.4%,且在培训结束2个月后,阴道镜检查能力以及信心仍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路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