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日热点

“防猝死套餐”引发年轻人跟风 专家提醒:保健品不能防猝死,过量服用还会造成肝损伤

2023-09-15 07:44 来源:大河健康报

  熬最深的夜,加最狠的班,烤最辣的串,喝最烈的酒……年轻人总说“肝”不动了。

  近日,“防猝死套餐”在网上悄然火了,一度冲上热搜第一。这种“防猝死套餐”来自网友总结,由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等保健品组成。

  “防猝死套餐”靠谱吗?哪些人容易猝死?预防猝死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网传的“防猝死套餐”管用吗?

  早在2019年,主持人吴昕在某综艺节目中的生活习惯就曾引发热议。在医生面前,吴昕说:“我每天都要吃好多保养品。先喝一个美白的,再喝一个葡萄籽,再吃一个葡萄籽。再吃一包钙铁,还有锌、蜂胶,补气的,补铁的,童颜丸、鱼油、蔓越莓、阿胶……”

  细数完自己的养生清单,她却遭到医生的提醒:“你有没有想过,吃这么多会造成肝损伤?”

  像吴昕这样的人吃多种保健药品,以为既养颜又养生,谁知却可能对身体造成另一种伤害。

  多名专家表示,网传的“防猝死套餐”并不能预防猝死。因为猝死多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保健食品的作用只是保健辅助,并不具备治疗的临床作用。另外,服用过量的保健品还会对心脏、肝脏、肾脏等产生损伤。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猝死多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以往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而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也有年轻化发展趋势。”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彪介绍。

  李彪表示,多半的年轻患者并没有基础疾病,但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再加上喜欢熬夜、吃煎炸类不健康食物或长期大量吸烟、喝酒,这些都会加速猝死的发生。这就是为什么“防猝死套餐”吸引了大批网友关注的原因。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松表示,猝死是疾病的一种,而保健食品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此外,保健品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这种“防猝死套餐”是不具备科学依据的。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需求情况有所侧重,不能把一堆东西都攒到一起胡乱吃,也不能浅显地认为“吃得全就是吃得好”。

  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则表示,“如果你有熬夜、吃夜宵、酗酒、抽烟、不运动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套餐’里面必须加一个靠谱的急诊科医生,否则VIP套餐也救不了你”。

  滥用保健药品或“伤肝”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主任张述耀介绍,保健品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功能,辅助维持身体健康,弥补身体所缺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保健品不是药物,更不能替代药品进行治疗或预防疾病,因此几种保健品组成所谓的‘防猝死套餐’,并不能预防猝死。”

  “保健品可以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不能替代均衡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滥用保健品的危害远超大家想象。”张述耀说。

  以维生素为例:过量服用维生素A,会增加胎儿出生缺陷、肝异常、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导致泌尿系统结石;过量服用维生素D,会导致血钙上升、软组织钙化,可能会出现过度口渴、头痛、恶心等中毒症状。

  张述耀提醒,有些人还会乱用蛋白粉、长期喝药酒、吃“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过度补钙等,这些看似对身体有益处,实则过量服用后,一定程度上会对肝脏、肾脏甚至心脏产生损伤。

  这样做才能有效“防猝死”

  吴松研究员表示,构成猝死的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源于疾病也可能源于先天性原因,在人群中为个例,建议大众不要过于恐慌,应日常加强锻炼、均衡饮食、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如感到过度疲倦或观察到一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主治医师许超则表示,真正的“防猝死套餐”是:健康且规律的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戒烟戒酒,避免熬夜,避免久坐,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愉悦的心情,不要过于劳累。

  专家们的这些健康建议,也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

  2023年8月,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宋现涛、邢浩然等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其中常见的原因有: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饱餐;饮酒;大量吸烟;寒冷。

  根据研究和专家们的建议,这里整理出一套真正有效的“防猝死方法”,供大家参考。

  别再熬夜有些人白天干不完工作,夜里接着干。但熬夜的伤害往往是潜移默化、逐渐积累的。

  别吃太饱过度饱食很伤“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姜醒华提醒,摄入过多的食物,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

  戒掉烟酒很多人一边吃着降压药、降糖药,一边参加各种酒局、烟雾缭绕。在用药治疗的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别太劳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表示,防癌不要过度劳累。很多癌症患者特别劳累、工作压力很大,睡眠不好、熬夜,还有其他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重度抽烟。

  别再久坐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表示,一动不动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健康问题,是造成癌症、失能和死亡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

  遇事冷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表示,很多心脏病发作是因为剧烈的情绪变动。比如暴跳如雷会造成血压变化,也导致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快速增加,而引起心脏病发。

  减少抑郁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引发猝死的一种诱因。尤其是抑郁,它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适量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李金花表示,运动要量力而行,很多平时不参加锻炼的人,在长时间跑步之后,体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就会容易发生心搏骤停,引起生命危险。在运动中,如果突然出现胸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症状,则不能再强行运动,要慢慢地放慢运动的步伐,继续往前慢走几分钟,缓冲一下再坐下休息。

  盲目跟风不可取

  野生“防猝死套餐”的悄然走红,凸显当前人们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视。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防猝死套餐”,噱头不小、水分极大,看似源自国外处方、效果神乎其神,实则是将保健食品与药物治疗、预防疾病混为一谈,有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之嫌。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虽可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并非适合全民食用,更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根据最新发布的《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保健食品按功能可分为补充膳食营养物质、维持或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三类,其中定位为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的,必须有“权威性科学共识”“保健功能涉及的风险因素能够独立影响疾病发生”等依据。显然,野生的“防猝死套餐”并不存在相应的科学依据,盲目跟风不可取,误以为吃了套餐,就能随便熬夜、随便作,甚至因此延误病情和治疗,无异于“掩耳盗铃”。

  诚如一位医生所说,“预防猝死的重点不在于吃保健品,而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不能替代适量运动、平衡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产生的健康作用。预防猝死需要的是加强对疾病本身的认识,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乱投医”不仅容易被收割智商税,还可能事与愿违,对身体造成损害。

  据央视网、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健康时报

责任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