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日热点

走出国门的河南“脑血管病救治体系”——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脑卒中防治创新纪实

2022-08-19 08: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一站式卒中救治平台的医生们7×24小时待命。

  □李晓敏

  城市道路一旦拥堵,亟待交警现场处置,堵点疏通后才能恢复通行。

  人的脑部血管发生梗阻,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患者常常面临致残甚至致死的悲剧。

  “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只要有一分可能,我都会拼尽全力。”从医近40年,在一场场争分夺秒的救治中,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带领团队,为万千患者成功打通“生命之路”。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医生技术再精湛,挽救的始终是个体。如果构建一个快速、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救治体系,组建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度高的救治团队,就能不间断救治患者,给更多人带去生的希望。”

  从救助一个人到救治更多人,从诊疗技术提升到防治体系优化,近年来,一个脑血管病救治及脑血管疾病防控体系扎根中原大地,为我国脑卒中防治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天晓教授带领河南省脑血管病团队研究的项目——“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体系创建及示范应用”,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走进这艘脑血管病救治的“中原航母”,我们能感受到一位专家、一个团队救治患者能力的不断提升,更能体会到他们对护航人民安全的不懈追求。

  争分夺秒

  刷新脑卒中急救“中国速度”

  擅长脑血管性疾病如脑动脉瘤、颈动脉和脑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及动静脉瘘;主动脉疾病如大动脉瘤、夹层及狭窄等;周围血管疾病如布-加氏综合征等。

  这是李天晓教授的官方介绍。透过专业、难懂的医学术语,至少可以感知到两个要素——疑难杂症、急难险症。

  不是镁光灯前侃侃而谈的明星,而是穿梭于无影灯下,追求工匠精神的生命守护者;没有太多煽情感人的故事,却每天都在从事挽救生命的壮举。李天晓是大医精诚的最佳写照,他从医伊始,就与介入结缘。

  “那时候别说病人了,很多大医院的执业医师都没有听说过什么是介入。”回忆当年,李天晓自有一分唏嘘。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攀登高峰过程中的辛酸苦辣,他最清楚。

  “介入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实践中改良、不断探索中调整的。”8月16日,接受采访时,李天晓刚下手术台,脱下20斤重的防护铅衣,手术衣已被汗水浸透。

  手术台上,是70岁出头的刘先生,突发脑卒中,被及时送到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没有任何耽误,李天晓成功取栓,老人转危为安。

  最近十几年,李天晓的精力基本放在了脑卒中预防与救治领域。

  在我国,卒中是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一组数据触目惊心:

  每小时,河南约有36人突发脑卒中;每4个国人一生中1个人会患脑卒中。脑卒中,为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导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多数。

  卒中抢救就是“与时间赛跑”,脑梗死溶栓需要在4.5小时内实施,取栓需要在6小时内进行,溶栓和取栓越早,疗效越好。

  但即使在医疗水平相对发达的美国,卒中患者也仅仅只有3%—8%能够在时间窗内及时接受治疗。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卒中患者快速转诊和救治能力。

  “延误导致错失最佳救治时机,是影响卒中救治的一大难题。”李天晓说,虽然十多年前,不少医院也开始了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但该领域依然存在着诊疗流程不通畅、标准不统一、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着患者获得及时规范的治疗。

  “一定要创建示范性缺血脑血管病救治体系。”十年前的李天晓在救人之余,开始带着团队为这个梦想努力。

  随后,在省卫健委和省人民医院领导层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资助下,李天晓和团队的这个梦想一步步从“路线图”变成“实景图”。

  2016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了融合神经介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学科的院中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学科纵深融合、亚专业细化的组织架构模式,为脑卒中救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根基。

  2017年5月9日,省医互联智慧分级诊疗体系、空地互联网“三位一体紧急救援体系”、卒中救治绿色通道一起发力,在河南省范围内首次成功实现对卒中患者的航空救援。

  2017年5月21日,省脑血管病医院和国内企业联合研发了全国首台移动CT脑卒中救护车,也是全国首个移动卒中单元车,这对中国脑卒中的转诊抢救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卒中的抢救由以往的进入院内才能实施,转变为在院外接诊即可展开。

  2019年8月30日,全国首个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在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脑卒中救治的DPT(卒中患者入院到实施介入治疗)时间,从以往的120分钟左右缩短至50分钟以内,再次刷新脑卒中急救的“中国速度”。

  建立体系

  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航空救援已成为常态化救援模式;移动卒中单元急救车创造了接诊至溶栓7分钟的纪录,5年来,累计1000多名患者受益;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平均每天接诊20多个病人……”谈到这些,李天晓自豪的神情油然而生。

  不过,李天晓和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在脑卒中救治器械及救治技术上的突破,也引得同行为之赞叹。

  ——“机械手”取栓术震惊业内。自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这一技术以来,已经使一大批生还率极低的脑动脉栓塞患者获得重生,良好恢复率达55%以上,这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技术至今仍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他们发明取得了新型取栓支架专利,并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成功研发上市了新型双螺旋、多节段、大网孔、多点显影的取栓支架,具有更好的弯曲血管贴壁性和血栓捕获能力。这项研发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性能超过同类进口产品,再通率提高18.4%,良好预后率提高7.2%。

  ——理论与技术融合创新。针对非急性期脑动脉狭窄和闭塞支架成形术出血和缺血并发症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解剖和手术的新分型,阐明了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发生机制与原理,建立了新的手术方式和操作规范。李天晓团队最早证实了支架成形术在狭窄度不同分层患者之间的适用性,其研究成果被列入《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甚至影响了国际医学界,被欧洲卒中指南和美国有关重要研究引用。

  从流程优化到器械开发,再到技术突破……李天晓带领团队开展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体系创建及示范应用”研究项目,成功获得202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仅在我省脑卒中救治水平发展历史上树起一座里程碑,同时也得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为首的脑防委专家组高度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体系创建及示范应用”,认为它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脑血管病救治体系:一是引入了中国首台移动卒中单元车,使脑血管病救治关口前移,填补了我国院前静脉溶栓的空白;二是构建了亚太首个“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是目前国际上最迅捷的院内卒中救治模式;三是配备了航空救援直升机,切实建成了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空地一体化”脑血管病急救体系。同时,项目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相关技术常年在国家脑防委卒中中心排名中名列前茅,并在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几天前,家住郑州的张老太像往常一样,吃过饭后躺在床上休息。老人跟家人聊着天,聊着聊着,突然出现说话不利索的状况。家人立即拨打120,要求到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就诊,急救车抵达后,值班医生启动一站式多模态影像卒中救治平台,进行多模态磁共振评估,全方位评估患者情况,将高龄患者的治疗风险降至最低,30分钟内用上溶栓药,老人症状快速缓解。

  “这个救治体系推动了临床医疗技术规范化发展,为降低疾病致死致残率、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重大疾病救治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一位业内同行如此评价。

  广播仁术

  国内外都在学河南救治模式

  8月17日,刚刚脱下手术衣的李天晓又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负责人的电话,电话中,对方表示想来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实地参观学习“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体系”。

  像这样的来电,单是今年,李天晓就接到不少。

  据了解,截至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体系创建及示范应用”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和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外多家医院成功进行应用推广,同时,作为脑防委专家组组长和讲师团团长,李天晓应邀到全国200多家医院进行指导和培训。

  此外,自2018年起,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就派遣精英团队走进地市,携手当地医院开展脑卒中救治科普宣教行动。李天晓也加入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健康中原120宣教平台的队伍中来。

  2020年他首场直播,就创下了收看人数之最。那场直播中,高达39.8万人在线观看,点赞数超过4万。有的粉丝就家人病情发起询问,更有年轻医学生“在线表白”:李教授,收学徒不?

  随着发展日益壮大,医院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8年12月28日上午,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郑州市脑卒中地图管理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共同发布官方版“郑州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形成覆盖全市(包括区县)的快速、精准、高效的脑血管疾病救治网络。

  2019年,牵头成立河南省卒中专科联盟,在我省搭建起统一协调的卒中防治工作平台,带动提升区域卒中防治水平。这是继“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省级卒中专科联盟。

  在该联盟基础上,2020年,河南省脑血管病专科联盟成立,团结全省40家骨干医院的脑血管病防治专家,承担起全省卒中防治工作重任。李天晓教授担任中国脑血管病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脑血管病联盟首任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滕皋军教授表示,河南省的神经血管外科和脑血管病介入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卒中中心培训基地,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常对区域医疗机构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承担全国各地卒中中心组团式培训,多次承办国家脑防委组织的卒中中心建设和卒中关键技术培训班,在中国脑卒中大会上,设立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专场。

  Juha神经外科大师培训班、少林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中原脑血管病论坛……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连续成功举办多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会议,一场场规格高、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为参会专家打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舞台,更让卒中救治的“河南创新”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尽管成绩卓越,依然任重道远。

  对李天晓和他的团队来说,缺血性脑血管病救治体系的建立,是一项从“心”开始的职责使命,为更多病人带来生的机会、好的生活质量和活下去的信心,也是一场从“新”出发的艰辛历程,持续开创锐意进取,才能摘取医学皇冠上颗颗“明珠”。敢想、善做、能成,不负人民,不负使命,他们精进无止境,探索在路上。

  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简介

  2016年11月19日,依托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成立并正式启动。现有20个医疗护理单元,分设27个亚专科,48个亚专业组。拥有医护技人员544人,高级职称专家93人,博士、硕士198人;博士后导师3人,中原英才计划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医院目前开放床位665张,年床位使用率在117%。年门诊量176271人次,年手术量1.5万人次,其中三四级手术比例达80%。国家级学术团体常委以上2人,省医学会、医师协会副主委以上21人。

  学科带头人简介

  李天晓,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

  在介入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作为编写组长主编了《中国颈动脉狭窄介入诊疗指导规范》,主持和参加了十余部中国脑血管病指南和共识的制定。主编和主译了《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治疗的临床应用》《牛津脑血管病经典病例》等十余部专著。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自然转归与干预治疗研究”课题组长。作为首席专家领导完成了多项全国神经介入多中心研究,设计的“国产新型颅内血栓取栓装置”等专利成功完成转化研究并获得国家药监局和欧洲CE认证上市。

责任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