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亚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垂体腺瘤是发生在腺垂体(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在国外一项纳入100名正常志愿者的研究中,10%的受试者磁共振提示有直径3~6mm的微腺瘤(<10 mm)。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人健康意识逐步提高及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使用,意外发现的垂体腺瘤逐渐增多。研究发现,体检的健康人群可经MRI发现10%-20%的微腺瘤以及0.11% ~0.3%的大腺瘤。但绝大部分垂体腺瘤为无功能垂体微腺瘤,患者终身无症状体征,无需治疗。
对于偶然发现的垂体腺瘤,尤其是垂体无功能微腺瘤患者,随诊观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很多垂体腺瘤患者终生无临床表现,生活质量和寿命也不受影响。由于垂体腺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有些肿瘤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即不再继续生长,临床上形成所谓的“静止瘤”。任何干预措施都涉嫌“过度治疗”,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出现明确的与垂体腺瘤相关的症状或者是在随诊过程中有肿瘤增大的表现时,才需要进行治疗。对于一些绝经期的女性泌乳素腺瘤患者,也可以随诊观察,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以延缓肿瘤的生长。
垂体腺瘤患者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涉及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眼科、妇产科等多个学科。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对于垂体疾病患者规范诊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是垂体腺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手术治疗: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是大多数无功能大腺瘤和功能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内镜技术、神经导航技术和术中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垂体腺瘤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垂体腺瘤患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溴隐亭、卡麦角林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80%以上的泌乳素细胞腺瘤具有显著疗效,成为药物治疗的首选。长效生长抑素类似物直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激素合成分,可用于生长激素细胞腺瘤、ACTH 细胞腺瘤和促甲状腺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术前治疗,并发症的改善以及残留肿瘤的辅助治疗。
放射治疗:无论是常规分割放射治疗还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垂体腺瘤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放射治疗更多应用于外科手术后残余垂体瘤的治疗,其中残瘤体积较大的患者可选择调强适形分割放射治疗,而残瘤体积较小者可选择伽马刀放射治疗,观察肿瘤体积的同时需关注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基于垂体腺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诊断的复杂性以及治疗方法的多选择性,垂体腺瘤患者或疑似患者应该到设有神经外科医师、内分泌科医师、放射科医师、放疗科医师、麻醉科医师以及专科护士组成的垂体腺瘤治疗中心就医,以保证其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最恰当的治疗。垂体手术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术者的外科技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重视对垂体腺瘤病人追踪随访,了解病人治疗后的全过程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建立垂体腺瘤病人资料库;普及垂体腺瘤知识,使病人及家属认识垂体腺瘤这种疾病,做出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