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李先生发现自家孩子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不知所措、迷茫、崩溃,门诊上这种例子特别多,它真的致癌吗?一旦被它感染,我们该何去何从?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多鞭毛、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寄居在人体胃部表面。目前是唯一被发现的能在PH1.5的胃液里存活的细菌。它也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
1982年被学者马歇尔和沃伦发现,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由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研究表明,全世界约50%的人胃部“藏”有HP。其中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大于发达国家,东欧、亚洲、非洲和拉美感染率最高可达90%。
很多人说一旦被它缠上就会患溃疡病甚至胃癌,因此大家都对它谈之色变。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部感染胃黏膜后,会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胃癌的风险更大。所以它并不是单纯的“肇事细菌”,和其他大多数肠道菌群一样,大部分时候它可以和人体和平相处。
当人体自身免疫力下降,它才出来“惹是生非”,而它致胃癌的概率也只有1%。在我国由于传统的饮食习惯,也就是共餐的习惯,反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很常见。随着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发生和不断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的一线方案受到影响,根除难度加大。有关研究显示,全球自然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率超过50%,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平均为59%。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幽门螺旋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逐年上升,以致HP根除率越来越低,尤其是对甲硝唑的耐药是导致HP根除失败的重要原因。
据报道,HP对甲硝唑的耐药是全球性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耐药率为50%~80%,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9%~12%。HP对克拉霉素耐药性也逐渐增加,使含克拉霉素治疗方案的疗效也有下降趋势。对于根除失败的患者不用过于执着,只需在有报警症状时及时行胃镜检查早期发现病变即可。HP的检测指征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一级亲属有胃癌。
临床资料显示我国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这可能与饮食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因此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胃酸分泌异常,同时预防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能降低发病率,使你的孩子远离胃病。牙菌斑是幽门螺旋杆菌滞留的主要部位,可造成自身感染,也可引起相互之间传播。因此,一定要培养孩子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以及时消除牙菌斑,不给幽门螺旋杆菌有“藏身”之地。
对于14岁以下儿童,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关键药物过敏或无法耐受者等人群,一般不建议治疗。因此,儿童并不推荐常规检测HP,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显著低于成人。
HP传染力很强,主要经口口、粪口等途径传染。如:可通过手、不洁餐具、内窥镜或密切接触传播,即病从口入。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在家庭用餐的时候,不能和他人交叉使用,并且定时对餐具进行有效消毒,实行分餐制。另外,还要注意口腔清洁,幽门螺旋杆菌可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所以提倡餐后刷牙或漱口,定期更换牙具或对牙具消毒等。还应注意合理饮食,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肉类一定要煮熟了再吃。少食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辣椒、咖啡、烟酒、浓茶、芥末等,这类食物和饮料会对胃部黏膜造成刺激和伤害,加重胃部疾病病情,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尽量不要吃咸菜,因为咸菜在制作时会产生亚硝酸盐等物质,进入胃部后会导致胃酸反应。另外要少吃油炸以及烟熏食物,因为油炸食物在反复高温下能够产生致癌物质,而烟熏食物在制作中也会产生致癌物质。吃饭不易过饱,七分最佳,减轻肠胃的压力。此外还要做到营养均衡,选择食物的时候要多样化,各种食物都要适量地吃点,均衡饮食对身体健康才更有益。
还有个防菌小口诀:饭前便后勤洗手,食物经过高温煮;聚餐尽量用公筷,禁止喂食口对口;高危人群请注意,检查只需吹口气;首次根治很重要,杀菌要去找医生;预防幽门螺杆菌,以上几条要遵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刘镁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