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暑热依旧 全国“秋老虎”地图发布

2023-08-24 08:45 来源:大河健康报

  暑热依旧全国“秋老虎”地图发布

  养阴润燥、适当“秋冻”,处暑养生来防病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秋风渐起送清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出暑进度并不相同,有些地方“秋老虎”还会伺机出没,高温回马枪杀得人措手不及。8月23日,中国天气网推出全国秋老虎地图,看处暑期间哪里暑热依旧。

  立秋过后,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时至处暑,就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中的“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已接近尾声。

  季节交替之际,因为气候与节律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也处在相应的调整期,此时需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睡眠充足,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调理饮食,这样才能安稳过渡到秋天。

  暑将尽热未止 警惕秋老虎出没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它所带来的热量随之减弱,暑气逐渐消退。对于北方大部来说,处暑期间气温下降,秋爽可谓立竿见影;对于南方来说,此时高温最盛阶段已过,但余威尚存,“秋老虎”不时反扑。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秋老虎地图可以看出,常年处暑期间,南方大部还不能真正告别暑热,江南、华南等地高温天气较为常见,秋老虎不时出没。其中,重庆、浙江中南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是南方高温最频繁出现的地区,平均高温日数可以达到3至6天,秋老虎势头正猛。

  在北方,处暑时节的气温已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高温天气很少出现,早晚也越发凉爽。但新疆除外,常年处暑期间,新疆塔里木盆地以及吐鲁番盆地等地高温依然频繁,吐鲁番、托克逊一带平均高温日数都在10天以上,比南方的高温势头更猛。

  “除了空间分布有所不同之外,不同年份处暑期间秋老虎的威力差异也较大。”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闵裕秋表示,如果遇到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的年份,处暑热度就会远超常年的平均状态。大数据统计显示,重庆沙坪坝、广西百色、江西上饶、湖南衡阳等南方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处暑高温的情况。

  处暑后 身体最怕五件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二区主任医师逯俭介绍,处暑后,身体最怕五件事:

  怕睡得少暑后入秋,燥热耗气伤阴,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因此,处暑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

  怕腹部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初秋虽然不冷,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建议夜寝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怕开窗少初秋气温已经转凉,这时候应该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

  怕乱贴秋膘进入初秋,食欲逐渐好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以便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是,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食用太多肉类等高蛋白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怕过量运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肝病科主任医师杨华升建议,根据个人爱好、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登山、打球等项目,但相比夏季应该适度减少负荷,尤其不应大量出汗,运动以“不累”为标准。因为大量出汗的运动方式比较耗气,不符合秋季养生原则。运动时间最好选在白天,《内经》提出“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处暑后夜间雾露逐渐增多,夜间剧烈运动会导致腠理开泄,不符合中医秋季养生原则,因此中医不建议处暑后夜跑等锻炼方式,而是建议早睡早起,保障充分睡眠。

  养心防病 处暑养生这样做

  步入秋季,除了做到“起居有常”,睡眠时间也要从暑期的“夜卧早起”,调整为顺应秋时的“早卧早起”。

  起居养生——睡眠安逸解秋乏

  睡眠方面,处暑后,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收敛,“秋乏”也就随之出现。因此,一般立秋过后宜在晚10时前入睡,早晨6时起床,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

  衣着方面,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步入秋季,气温虽处于下降阶段,但因屋内热而室外冷,从室外走进室内时气温升高,因此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但夜间外出仍要增加衣物,防寒保暖以保护阳气。

  运动方面,锻炼的方法以经常进行早晚跑步、登山、散步、做操、打拳等简单运动为宜。

  饮食养生——润燥生津健脾胃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因此会感到不适,出现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饮食应注意以下原则:

  吃酸不吃辣酸味有润肺收敛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因此,这个时节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尤其是处暑过后,天气开始干燥,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吃“果”不吃“瓜”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

  少食辛辣多清淡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一点清淡食物。

  吃热不吃凉在处暑这个节气之中,要注意好保暖,在饮食方面不要吃太多冷凉的食物。

  疾病预防——寒热交替病先防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因此,中老年人或者一些慢性病患者在秋季需注意保暖,进补要适度,多补充水分,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的风险。

  处暑之后部分地区还很热,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应注意局部保暖,避免肩颈部裸露部位受寒湿邪气的入侵,同时可通过推拿或热敷等方式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由于气温多变,也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养心怡情——情志调节重养生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入秋后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状态,容易产生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此时应调整好心情,注重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做到内心宁静。同时,秋季天高云淡,适当参加一些郊游或者登山等活动,登高望远,非常有助于缓解悲忧的情绪。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让我们带上好心情一起送别酷热难耐的夏日,迎接秋高气爽的秋天。

  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