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王萍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在我国,布鲁氏菌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我们需要关注并积极应对这种流行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如牛、羊、猪、鹿、马等,我国以羊(绵羊、山羊)为主。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直接接触感染 人类如果直接接触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如牛、羊、猪等),或接触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可能会感染布鲁氏菌病。
食物传播 生食含菌产品或未经充分加热的患病动物制品,如未经灭菌处理的生羊奶、羊肉等,也会导致感染布鲁氏菌病。
呼吸道传播 主要发生在实验室工作者或兽医等与布鲁氏菌直接接触的人群中,主要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等,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长时间发热,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周内出现,但有时也可能延迟数月。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综合判断。
流行病学史包括询问发病前患者与疑似布鲁氏菌感染的家畜、畜产品是否存在密切接触史,或生食过牛、羊乳及肉制品,或生活在布鲁氏菌病疫区;或从事布鲁氏菌培养、检测等情况。
临床症状评估包括是否出现如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菌培养和组织样本检测等。
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反应。
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染源,防止出现大规模传染。在农场或养殖场中,需要加强动物的管理,定期进行兽医检查,确保动物的疫苗接种和及时治疗,饲养时做好防护并及时灭菌。
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生食或未经充分加热的动物产品,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和使用消毒剂。
与布鲁氏菌直接接触的职业人群,如兽医和实验室工作者,需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严格遵守实验室无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