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当我们感觉身体不适(如发烧、咳嗽或肚痛、腰痛)到医院看病时,门诊医生通常都会先给我们一个“首选套餐”--血常规化验。当我们面对用“鲜血”换来的一堆奇怪字母、数字和箭头时一头雾水完全不懂这些指标说明了啥?但医生却能通过这些指标对你身体情况有个初步的判断,并对你“评头论足”一番,而我们还要像“虔诚的学生”一样认真听取讲评。
血常规到底是什么?它通常指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CBC),是用血液分析仪器计算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测定血细胞的体积和特性等,用以判断血液成分的质量有无异常。简单讲,就是检查我们血液中各种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变化,进而推断是否罹患疾病,是辅助医生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
血常规能干啥?
简单讲就是判断受检者是否有病。当我们身体出现病理变化,如炎症、病毒感染、贫血、内分泌或肿瘤疾病时,体内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就会出现异常变化。以感冒为例,如果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则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升高或降低、单核细胞升高;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则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会升高。但我们要知道血常规的作用是辅助诊断,也就是说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测定受检者的血细胞是否异常,但并不能说明罹患了某种疾病。还需要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其他项目(如肝功能、肾功能等)做联合检查,综合分析后才能对患者进行确诊。在日常诊疗过程中,血常规可协助医护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方案的调整,如对手术前患者检查血常规,可了解其是否具备手术条件。
血常规都测啥?
血常规是血液细胞常规检查,就是检查我们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与形态。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所以血常规检查的指标体系也是根据这三类划分的。红细胞检查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和深度,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的RDW-SD和RDW-CV等。白细胞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计数与百分比等。血小板检查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和大型血小板比率等。
红细胞是“搬运工”,具有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通常,脱水、失血或疾病、药物等均会引起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血色素)浓度的变化。当红细胞减少预示可能出现贫血。当红细胞增多时,多数是暂时性,如剧烈运动饮水少或精神受到刺激致使肾上腺素升高。但如果是持续性增加,就要注意自身健康,最好是及时就医进行诊断。需要注意的是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并不都是因病引起的,如新生儿红细胞数量就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和孕妇的红细胞数量则会相对降低。
白细胞是“警卫员”,具有防御和免疫的功能,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组成。白细胞的变化通常与感染、炎症、肿瘤或血液等疾病有关,例如急性阑尾炎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放疗化疗会使其减少;血吸虫病会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流行性腮腺炎会使淋巴细胞增多;结核病会使单核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理性活动会导致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如剧烈运动、饮酒,以及在月经前、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等。
血小板是“维修工”,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但当其数量过高时,会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时会稀释血液,导致血凝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出血现象。健康人的血小板数量较为稳定,减少时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或血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增多时可能与造血功能旺盛或感染、炎症反应等有关。
检查前注意啥?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患有疾病。注意哟,血常规是帮助医生诊断,而不是确诊。不要人云亦云,一看红细胞少了就是贫血,一看白细胞多了就是肿瘤,血小板少了就是血液病。多数情况下,体内血细胞变化异常是由于生理变化所影响的,如生活不规则、烟酒过度、长期精神紧张等。所以,当我们看到检验表中指标出现异常,不必过于紧张,可以短期筛查或找医生询诊来进一步确认。健康人群只需在日常体检中检查即可,不必频繁去做血常规检查,而疾病患者要依据医嘱做定期检查,评价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佐证。
在血常规检查前,要做到情绪平稳,充足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清淡饮食,不要吃油腻高脂肪类食物,不要过量饮酒和抽烟;不要过量饮水;避免做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非疾病患者要避免服用药物,以免干扰检查结果,才能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人民医院检验科 郑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