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发布 血尿酸正常 也会患痛风

2017-08-16 18:39 来源:大河网-大河健康报

记者 刘永生

一提到痛风,人们的直观感受是身体关节处的“突出畸形”,魔鬼般的疼痛让人行走不便,苦不堪言。近日,《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公布,《指南》的目的就是规范医生的治疗行为,并为患者提供最权威的药物治疗、饮食干预的资讯。为此,记者走访省内外风湿免疫领域的专家,对指南的重点做详细解读。

《指南》要点一:什么是痛风?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痛风”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疾病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发作时,病人会感到身体各关节部位剧烈疼痛,但这种疼痛也不会持续很久,一般不会超过7天。这种疼痛来得快去得快,就像一阵风一样,所以叫痛风。正是由于痛风的复杂性,对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此痛风被称为“疾病之王”。

《指南》对痛风这种疾病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关键词解读:此病由“尿酸盐沉积”引起

对于这个定义,普通读者很难理解,我们先通俗了解一下什么是痛风。要说清痛风,先从蛋白质说起。

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能源之一,摄入到人体的蛋白质经过分解会合成嘌呤,嘌呤参与细胞代谢,它的转化物是尿酸,尿酸溶于水,约2/3随尿液排到体外。当摄入的蛋白质和高嘌呤食物过多,人体内的尿酸势必增高,超过代谢能力之后,尿酸就会结晶,并随血液到全身各处,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发组织异物炎性反应。

《指南》要点二:尿酸正常就没问题?

很多基层医生把血尿酸指标作为痛风的重要诊断标准,但根据《指南》,这样的诊断标准是不全面的。

对普通患者而言,很多人每年都要做体检,做体检就会查血尿酸,当体检报告上提示血尿酸正常,就很放心大胆。然而,即便是血尿酸不高,大吃大喝之后也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这其实可能就是痛风了。专家提醒,不要受血尿酸指标的迷惑,因为它不是确诊你患痛风的金标准,血尿酸正常也会患痛风,也会出现关节疼痛症状。

关键词解读:单纯血尿酸高,不能叫痛风

以往,痛风的临床诊断手段较为有限,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血中尿酸增高。但是此标准不适用于所有病例,比如一部分患者虽然是高尿酸血症,但无症状,这类患者也不一定都会发展为痛风;还有一部分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他的血尿酸水平却在正常范围内。这些情况给痛风的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什么尿酸值正常的时候,还有可能引发痛风?因为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如寒冷、受凉、局部扭伤、过度劳累、感染等),一部分尿酸会从血液中析出,变成结晶沉积在关节腔里,这时,我们化验血尿酸可能不会明显升高,甚至可能正常,但同样会引起疼痛。

通常仅有高尿酸血症或者高尿酸血症合并肾结石不属于痛风范畴。简单一点说,也就是单单发现血尿酸升高,并不能叫做痛风,只能称之为“高尿酸血症”,而当出现由于血尿酸的升高而引起的关节疼痛的情况才叫做“痛风”。并非所有的高尿酸血症都会发展为痛风,部分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可终生不出现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

《指南》要点三:如何精确诊断痛风?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小峰教授介绍,目前,一些临床医生对痛风的认知有待更新,部分医生甚至不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正确的诊治方法,对治疗药物、疗程及目标等认识不足。一项调查显示:有40.5%的医生通过尿酸水平升高诊断痛风,61.9%认为急性发作期血尿酸水平一定升高。

《指南》明确提示:“对已在发作,关节液、滑囊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者,可直接诊断痛风。”“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痛风疑似患者,可考虑使用超声检查受累关节及周围肌腱与软组织以辅助诊断。”

关键词解读:不能以血尿酸是否超标作为确诊痛风的标准

上述描述太专业、太难懂,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崔公让教授的解读是:血尿酸在体内是一种动态平衡,关节处沉积得多了,血液中的尿酸值就低了,有三成的痛风病人测血尿酸值并不高,所以不能以血尿酸是否超标作为确诊痛风的标准。

崔公让教授通过数百名痛风病例的跟踪发现,用64排双源CT可以检查组织间隙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沉积,它可以取代关节腔穿刺作为诊断痛风的重要标准。由此,血尿酸检测就不再是诊断痛风的唯一参考值,这也是崔公让教授承担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成果。

崔公让教授介绍说,作为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大量国外文献证实,双源CT是目前唯一高精确度诊断痛风的影像方法,对于不明原因单关节肿痛可以做到很好的鉴别。

《指南》要点四:痛风治疗的核心是什么?

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发作时,患者关节常出现红肿疼痛,90%以上的痛风患者都伴有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指南》提示:痛风患者的诊疗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比如患者到医院就诊时间普遍偏晚;治疗过程中,通常只注重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忽视间歇期的降尿酸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依从性差,服药数天后,只要关节炎症稍有缓解便自行停药,直到下次发作再重新服药。

关键词解读: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核心

《指南》明确了一点: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核心,规范治疗是减少关节炎症发作、保护肾脏、改善患者症状的有效措施。痛风的治疗需坚持足量和足疗程,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应该及早开始进行规范治疗,遵从医嘱规范用药并进行饮食和生活方面的干预,直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完全缓解,而这通常需要数天至数周的时间,患者不可随意减量和停药。

《指南》要点五:痛风患者如何进行饮食干预?

提到痛风,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和饮食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不能同食海鲜与啤酒”,“不能喝火锅汤”、“不能吃豆制品”等。这些饮食禁忌到底是为何?痛风病人究竟该如何饮食?

《指南》提示,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的预防和治疗。痛风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1)限酒;(2)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3)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4)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5)大量饮水(每日2000 ml以上);(6)控制体重;(7)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8)规律饮食和作息;(9)规律运动;(10)禁烟。

关键词解读:调整生活方式

痛风的危险因素是:饮酒(啤酒与白酒),大量食用肉类、海鲜(如贝类)、动物内脏,饮用富含果糖的饮料,剧烈运动,突然受凉,肥胖,疲劳,饮食、作息不规律,吸烟等。

痛风的保护因素是:规律作息和锻炼,食用新鲜蔬菜。

不明确的危险因素是:红酒是否为痛风发作的危险因素,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不一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