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层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 基层儿科应该怎么做?

2017-06-11 15:44 来源:医药卫生报

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国家基本卫生政策已经全面落实开展,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更是达到了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覆盖率。但是,这只是意味着人员、组织计划和硬件网络已经形成。如何具体开展工作,如何在基层达到居民满意?值得大家深思。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与教学的儿科医生,我结合这几年带教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经验,经过实地调查,针对儿科基层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严格落实新入居民档案的更新与访视

新生儿的入户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居民户口并行。按照新生儿访视内容与要求,乡村医生应及时发现问题,每月至少访视两三次;指导家庭护理与喂养的正确性,强调母乳喂养的好处,强调早期开奶的好处;对新生儿的常见病多注意观察,及早发现黄疸、皮肤疾病、先天畸形等。

真正完成这些内容,对乡村医生来讲难度比较大。既往若没有儿科专业的诊治经历,要完成这项任务实属不易。

建议基层卫生院的妇幼机构人员积极参与进行访视,并对签约的乡村医生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千万不可认为建立档案就是一堆数字,完成检查任务就万事大吉。正规访视和体检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其工作量也可以作为劳务收入的客观依据之一。

二、加强对儿童常见病的认识

儿科年龄段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时期的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疾病谱。一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的年龄是6周岁以内。

各地应积极建立各年龄段的常见病和风险意外防范宣教和疾病处理常规流程。

北方地区季节温差较大的地方会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也有传染病的高发期。

针对儿科常见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佝偻病、营养不良等疾病,应对早期诊断和规范处理进行统一的流程化设计,设定疾病指南或指导性的诊疗建议,避免既往不正规的诊治方法,积极进行不间断地学习和交流,达到同质化的目的,真正能做到“把患者留在基层看病的同时又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摒弃不正规的诊疗方法

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法律意识增强、媒体透明化的现代社会,只有个人经验体会但没有纳入诊疗规范的医疗技术是不行的。

这种个人经验很可能具有不可复制性和重复性,同时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积极更新跟进医学知识,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才能提高诊治水平。

目前,很多二级甚至三级医院都有进行帮扶的义务,很多医院也会开展各种义诊及公益性质的医疗学习教育活动。乡村医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排。不正规的方法既包括不规范的诊断方法,也包括不规范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有很多抗生素过度使用联用、激素广泛使用的不正规现象,导致儿童疾病反复发生;“中医药”包装下的医疗乱象也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甚至流行巫医治病。

此外,超出儿童范围的用药在临床上也屡见不鲜。喹诺酮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还在儿童身上广泛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尼美舒利还在用于儿童退热……知识的更新不是个人的事情,是全民健康的保障,也是避免意外和纠纷发生的前提。

四、规范执业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进行合法执业是乡村医生的必由之路。

未来几年内,通过知识更新,积极参加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是乡村医生努力的方向。

国家免费定向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已经开始,经过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胜任力导向的培训一定会在基层的医疗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发挥区域儿科专科的优势

部分基层医生包括某些卫生院的医生和乡村医生,以及儿科门诊专科医生,长期从事以儿科为特长的医疗活动。要发挥这些儿科专科的作用,需要以卫生院为基础的医疗行政服务管理部门进行适当管理,积极发挥地域优势,并在政策上需要适度倾斜。

六、抵制保健品、营养品的不良诱惑

保健品、营养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功效,但很多基层诊所存在儿童保健品、营养品不正当售卖的情况,部分非医疗机构也在售卖各种保健品、营养品。

这些保健品、营养品打着药品的招牌进行治疗疾病的情况时有发生,更甚者以义诊促销的方式进行售卖,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且延误了疾病的诊治时机,加重了儿童的病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七、根据情况适度加大随访和医学教育力度

孩子是完全在监护下进行生活的群体,其家庭背景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贫困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发现疾病晚、就诊迟,病情更严重,医疗费用更高,致残、智残、返贫者甚多。恶性循环的情况在基层也比较常见。因此,应从孩子入手,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基层儿科的工作有太多的空白区域。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加大,从事儿科服务的基层医生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任务,积极应对和提高业务水平是当务之急,而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疗服务必将在基层有大的变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