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中医

崔公让:勤求古训 衷中参西

2017-09-26 14:39 来源:医药卫生报

本报记者 索晓灿  通讯员 张 榜

“磺胺是什么东西?”

“是一种化学原料。”

“要知道,很多物质都是化学原料。磺胺是怎样被人类发现并应用于医学实践的呢?”说着,崔公让就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讲了,从磺胺被应用于医学实践的历史,讲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对中医药学的意义等。

77720分,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门诊楼四楼30诊室,讲课的崔公让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周围血管病专家,听课的是崔公让带教的5名硕士研究生。门诊开诊前的40分钟,是崔公让带教学生雷打不动的小班教学时间。课程的内容既有西医知识及中医知识,又涉及中外医学历史和文化、地理等方面;这既是带教学生,又是他对知识的巩固及更新。

这样专注的学习是崔公让在师承班学习时就养成的习惯。

勤求古训,中西汇通

崔公让学医时,还是师承班的教学模式,上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中药、伤寒、温病等;下午跟师侍诊,问诊、把脉、抄方。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崔公让有了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侍诊时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不懂的地方勤向师长请教。苦读经典、潜心研究岐黄之术,崔公让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随后,他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医。

1962年年底的一天下午,崔公让接诊了20多岁的男性患者王培堂。当时,王培堂双下肢发凉疼痛,趾端发黑坏死,病情十分严重。对于这种病,崔公让没有见过,只能根据书中“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的记载,将其诊断为中医的“脱疽”,治疗则毫无经验。王培堂告诉崔公让,他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就诊,中西医都看了,但病情都没有改善,“请您替我想想办法吧”!

崔公让接受了王培堂的请求。当时,崔公让对“脉管炎”这一西医名词也很陌生,昼夜查阅资料,一边学习、思考、探索,一边大胆尝试,对王培堂进行辨证论治。一个月后,王培堂的疼痛明显缓解,肢体缺血的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崔公让将王培堂治愈后,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脉管炎”患者找到崔公让求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在当时的河南省引起了轰动,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了“脉管炎”病床5张。自此,河南省首家周围血管科的前身“脉管炎专科”成立。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在查阅资料了解“脉管炎”的过程中,崔公让敏感地认识到西医在某些疾病诊疗方面的系统性、先进性,意识到自身在临床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局限。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做一名懂西医的中医,像偶像张锡纯先生一样,衷中参西、诊治疾病”。

1963年,崔公让听说当时的河南省卫生厅(现为河南省卫生计生委)要办一批西医学习班“河南省职工业余医大”,以夜校的形式培养一批医学专科生,他便开启了4年的“外来生”生涯:白天查房、手术,下班后到教室后排听课,认真记笔记。西医老师的讲解,大大丰富了他的西医知识,将所学知识与临床相互印证,感悟不少。4年间,崔公让学完了西医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药理、诊断、免疫以及内、外、妇、儿等课程,打牢了现代医学基础,为以后坚定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铺平了道路。

衷中参西,不囿于古

师古而不泥古,是说学习前人知识却不受束缚,如此方能开辟新的天地。在医学领域,同样如此;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更是如此。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对肢体动脉栓塞、闭塞及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来说,疼痛的病因是“不通”,解决方法是“通”。“通”,可以采用中药活血化瘀,也可以采用现代医学方法,如导管取栓术等,使血流通畅。

“其实,现代医学的治法也符合中医‘通则不痛’的治则,这种观点应视之为中医理论的发展与进步。”崔公让说,在治疗急症时,中医的宏观治疗必须与西医的微观处理有机结合。如急性动脉栓塞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延误治疗时机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肢体坏疽。在治疗这类疾病时,西医的手术和介入是快捷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中医的思维方式是自然哲学模式,西医是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的研究内容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四诊八纲、经络七情等,西医的研究内容为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疗技术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整体性、心理因素、诊疗的个体化,西医强调局部的微观变化……崔公让认为,中医、西医都是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手段,但是二者在思维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观察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将两者融为一体比较困难。但是在周围血管病诊疗中,两种医学均不可偏废,可以形成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崔公让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想: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必须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原则,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在规范中医证型的基础上,将中医中药的研究逐渐提高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及基因证型水平。由于周围血管病病程长、并发症多,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排除某个阶段的西药切入,但需要将西药的治疗规范化。在中医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同样重视现代医学的微观处理,比如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介入治疗、血管旁路手术、血管腔内外科手术等,最好是将两种治疗方法融为一体。在内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外治疗法的优势,达到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临床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整体治疗。

“执两用中”,以古启今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中西医结合,就要做到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在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专业学术研讨会上,崔公让这样回答一位西医常务委员“中医与西医怎样做到有效的有机结合”的提问。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不只是中西医结合,还包括多种思想的融合,更是不同思想对医学实践的指导。

77日上午,刘萌(化名)扶着桌子从诊室门口一步一挪来到崔公让跟前,右腿几乎不能着地。“医生,我右腿膝关节疼得很,走路都不敢着地,上下楼梯就更难受了!”崔公让看了看刘萌的右腿,用手捏了捏刘萌的右膝关节说:“敢不敢让我扎几针?”刘萌同意后,崔公让一只手拿棉签消毒,另一只手拿一根1.5寸针,在刘萌的左手上连扎3针,然后让刘萌自己走出去,再去外面爬楼梯。“路也敢走了,楼梯也敢爬了!”一会儿,刘萌回到诊室高兴地对崔公让说。

像刘萌这样的患者,崔公让接诊了很多,崔公让独创的“崔氏快速镇痛针灸方法”得到了群众认可。

“崔氏快速镇痛针灸方法”的创新,来源于崔公让对中国古典哲学中“执两用中”思想的体悟和运用。“执两用中”是说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崔公让体悟到人体“中”的状态即健康状态,“过”就是偏离“中”的中轴线,人就会得病;在人体内寻求支点,将“过”偏离“中”的中轴线纠正到“中”,病就能治愈。基于此,以中医气血、经络理论和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确定脏腑疾病在人体的反应“中点”“崔氏快速镇痛针灸方法”已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

张锡纯曾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崔公让说:“创新离不开洞察性、敏感性、创造性。”在57年的临床实践中,崔公让秉承这一创新思维和方法,“以古人之才智启我”,还创立了“观手指诊痛风”诊断体系,确立了中医“望诊”诊断痛风的标准,拓宽了痛风病的范畴;发展了“形神一体”学术思想等,灵活应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形态与功能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来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