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中医

毛德西:厚德仁术 推陈出新

2017-06-01 10:20 来源:医药卫生报

本报记者 张 琦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7812时许,记者见到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时,正逢他看完上午的最后一名患者。谈起学中医的初衷,他引用了张仲景《伤寒论》序言的那句话。行医50余年,正是带着这份不忘初心的情怀,他用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对中医的信仰和追求。

方简 效好 价廉

他善用轻剂巧治病

1964年,毛德西从当时的河南省卫生厅(现为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中医本科学徒班毕业,被分配到开封地区人民医院(现为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中医科工作,开始了他的中医生涯。由于师从名家——张文甫先生,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指导,毛德西谈起经典与历代医家如数家珍,能通背《医宗金鉴》《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诀》等。如此扎实的功力,让他的中医之路越来越顺畅。他不仅对许多经方和时方了如指掌,还记录了许多民间验方、单方,在遣方选药时,常能信手拈来。

在早期从医的十几年中,虽然每天都在门诊把脉看病,但毛德西深感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不能把前人的经验方加一两味药,就说成是自己的,那是很羞耻的事。”跟随步玉如老师学习的经历,至今让毛德西印象深刻,这句话也让他至今难忘。“做医生切勿沽名钓誉。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用上最经典的方药,达到最好的疗效。这样才算得上一名好医生。”

要开“接地气”的药。“接地气”是毛德西常挂在嘴边的词。什么样的药才算“接地气”?方要简、效要好、价要廉。来找毛德西看病的患者大多数都是生活贫困的人,因此毛德西提倡使用经方,不仅是因为经方药效好,而且经济实惠,适合老百姓服用。前年,一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慕名找毛德西看病。毛德西仔细为患者诊治后,开出了药方。患者看着药方欲言又止,悄悄地问了一句:“毛教授,这药贵不贵?俺这次卖了3袋麦子才凑齐看病的钱!”毛德西听罢,拍拍患者的肩膀:“放心吧!这3剂加味桂枝汤仅十几元钱。”由于疗效显著,这位患者成了毛德西的忠实“粉丝”。如今,逢年过节,患者都要从五六十公里外的家中赶到郑州看望毛德西。

对待患者,毛德西一直很“较真”。对于病情复杂、用药比较多的,他常常把药名写到纸上,叮嘱如何煎服,一直说到患者清楚为止;对于诊断暂时不太明确的疾病,他常请同仁会诊,或者介绍患者到外院诊治,从不敢妄断;他自己记录了一本常见病食疗方,经常翻出来给患者讲解,有时还用毛笔写在宣纸上,送给患者。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所言的“细”让毛德西治病时坚持精益求精。他从不固守经验,坚持辨证思维。“跟随毛老师学医多年,我始终觉得他的经验难学,不得其解,直到有一次,毛教授耐心地对我讲出了一番话,才让我顿悟。”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处长禄保平(毛德西带的第一批学生)说。

为了让禄保平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治方法,毛德西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他:“中医临床之魂就是‘因人、因时、因地’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经方、时方都不宜照搬照用,要善于结合个体病证,选用最合适的方药。”

融汇各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从医57年来,毛德西“善用经方、不忘时方、积累验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临床组方,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对药”和“三味方”,创新经验方100余首,不仅针对自己擅长诊治的心脑血管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还涉及内科、儿科等领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总结出辨证论治“八要”,即“明理、识病、辨证、立法、拟方、鉴药、养生、思误”。他坚持治病求本,临证善于攻补兼施、寒热并用。

授者 承者 传者

他力促中医传承推陈出新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何传承、创新,让其散发出经久的魅力?

读经典,多临床,拜名师。毛德西说,中医传承之路任重道远;中医传承不仅是“术、药”传承,经方传承,更是大医精神的传承。

20096月,毛德西的诊室内多了两位“洋”学生。他们都是从意大利赶过来的中医爱好者,在几个城市反复做了考察后,决定跟随毛德西学习中医。在对这两位“洋”学生的带教过程中,毛德西认识到,中医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能够让中医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才算是尽了一己之力。“尊师重道,弘扬中医;刻苦学习,虔诚进取;辨证论治,学用合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48月,经过在中国的多年学习,意大利学员参加了拜师仪式,正式成为毛德西的弟子。

“在中医这条路上,我不仅是一个授者,更是传者和承者。”传承二字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中医情怀。成立毛德西名医工作室以后,毛德西认识到,他不仅是简单教会年轻学员如何看病,更重要的是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

1994年,毛德西开始担任研究生导师,在2006年被聘为国家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为老师,他备课从不马虎,“重复”的课程,每年都要增加新的内容,讲解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如今,由他带教的不少学生都已是各自领域的技术骨干。“毛老师对于学术问题都是一丝不苟,对我们的指导也是从一点一滴入手,一张处方、一味药物,都讲解得清清楚楚。”毛德西的学生禄保平、毛峥嵘至今都记得跟师学习时的各种细节。

2012年,毛德西亲自带领学生南下北上,拜访邓铁涛、李振华、周仲瑛、张学文、刘尚义5位国医大师,并认真书写拜访笔记,总结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中医大师们高尚的医德医风、深邃的学术理念、在诊治上崇尚的入微精细,以及对年轻人循循善诱的学风,对毛德西启发很大。在日常带教中,毛德西反复对学生强调:“学医不能有取巧之心,要踏踏实实学习,认真阅读名医著作,从中吸取理论与实践的营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让自身得到升华。”

年近80,毛德西在中医传承之路上兢兢业业,推动中医创新和传承。但是,也有让他苦恼的问题。他认为,传承教育还需要引起从上到下的重视,在管理上尤其不能松懈;如今从事院内制剂很困难,审批难,申报费用太高,是否能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在审批流程上多放开一些,这些还有待中医后辈来解决。

中医之学,传承是基础,发扬是提高。“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坚持看病读书,是毛德西追求大道的方法。但对“道”的思考也让他更关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我们把中医的‘道’丢得太多了,大药方多了,经方用得少了;贵重药方多了,惠民药方少了。如何才能正本清源呢?”

现在,毛德西的心思:用自己的行为践行着自己对“道”的追求,身体力行让中医的薪火相传,让中医的生命力焕发出更强活力。对他而言,身上再多的荣誉都抵不上为百姓治好病的自豪感。让百姓少花钱看好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