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做好传承创新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们坚持科学防控,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救治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药抗击疫情的疗效备受国际关注,完全能够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等众多古代典籍,形成了较完善的疫病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中医学对于疫病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防治方法。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结核、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超过6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诊疗中,群众对中医药有迫切需求,隔离的患者希望中医药早期介入,轻症患者有90%愿意用中药进行干预,重症患者有80%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改善疾病初期症状。对于密切接触者,通过中医药“治未病”来预防,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状态,提高免疫力,抵御病毒、阻断病情发展,可以减少发病或者实现不发病。对于已经有发热症状、不能排除是新冠肺炎的患者,中成药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作用,可有效降低群体发病率。
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可以有效阻止其向重症、危重症转变。中药汤剂与成药剂型相得益彰,中医药救治机理、方法和方剂能够快速改善确诊轻症患者症状,在病人退烧和减轻咳嗽、咽喉痛、体虚乏力等方面改善比较明显,见效比较快。
通过中西医结合缩短病程,提高救治质量。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患者平均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都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一方面,可以减缓、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化,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另一方面,在治疗重症方面有较好效果,不仅能改善重症患者症状,还能保护患者脏器功能。
帮助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在患者恢复期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避免引起后遗症。一些益气健脾、益气养阴、化痰通络的药物和针刺、艾灸、八段锦、穴位贴敷、隔物灸、热敏灸、拔罐等非药物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康复方面有明显效果。
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现在,连接中医和西医的桥梁越来越多,正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现代医学的技术方法极大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现代机理研究,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也要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创新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中医药走向世界还有许多瓶颈和门槛,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坚持守正创新。在尊重中医药典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应用,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和作用机理,发挥中医药在个体生命全周期健康维护中的优势,发展适合中医药学自身特点的现代研究与评价体系。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攻关,研究针对性诊疗方案,加快中药新药创制和临床应用研究,筛选出更多具有实效的广谱药物。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加强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在培养一支“中医人,中医魂”的主体人才队伍基础上,培养一定数量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中西医复合人才。提高医务人员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力,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救治,更好发挥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这一文化自信。规范和推动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综合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形式,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营造珍视中医药文化、崇尚中医药学习、发展中医药应用的社会氛围。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促进形成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又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推动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不断拓展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让中医药更多造福人类健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李晓红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