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疾控

肺结节不等于肺癌,八成是良性不必治

2019-11-25 09:56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者按

  当前,肺癌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癌症,我国每年约有70多万人被确诊患有肺癌,有60万人死于肺癌,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465%,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肺癌第一大国”。

  每年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11月17日被定为国际肺癌日,目的是呼吁世界各国重视肺癌预防,提高人们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据统计,肺癌在男性癌症死因中居首位,在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在城镇癌症死亡病例中,每3至4人中即有1人是肺癌。近年来我国女性患肺癌比例明显上升,专家指出,这可能与女性接触二手烟、厨房油烟、汽车尾气等致病因素的增多相关。专家强调,肺癌是可防可治的,不仅可通过健康的饮食、生活、运动等方式来预防,也能通过胸部X光检查和低剂量螺旋CT定期筛查,将肺癌在“婴儿期”早早揪出来,及早进行微创治疗,规范化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同时,对于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也不必盲目恐慌,因为8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不需要处理。而且低剂量螺旋CT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恶性结节检出率可达到80%以上,甚至可以发现1毫米的肺小结节。专家建议,发现肺结节后,定期复查是关键。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长期吸烟、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工作和生活中易接触污染物、有既往肺部慢性病史、有家族遗传史等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肺部病变。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连续多年位居恶性肿瘤首位,且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点。预计到2025年,我国每年仅死于肺癌的人数将接近100万人。

  日前,由天津市肺癌诊治中心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2019年第一届海河肺癌外科精英论坛”上,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市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副主任张真发介绍了当前肺癌筛查与防控治疗的最新进展。他介绍,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肺部疾病的发现率明显提高,高分辨率的检查仪器甚至可以发现1毫米的肺小结节。

  80%肺结节都是良性无须处理,CT对恶性结节检出率可达80%以上

  “当看到肺结节在体检报告中出现时,盲目恐慌和仓促手术都不可取。8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不需要处理,因此最重要的是尽快咨询专业医生以明确诊断。”张真发介绍,肺结节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小于1厘米的病灶一般称为肺小结节,是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就可以发现的肺部阴影病灶。

  肺结节并不等同于肺癌,肺结核、慢性炎症、陈旧性病灶等肺部良性疾病也可表现为肺结节,仅有20%左右的肺结节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肺结节包括实性结节、亚实性结节及磨玻璃结节,一般亚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的恶性率较高。

  胸部X光检查和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最常用的筛查方式。但由于在正位胸片上,肺组织与纵膈、心脏及膈肌有重叠,在用于筛查肺小结节容易出现漏诊现象。而与之相比,低剂量螺旋CT则可通过高速、连续的数据采集和横断面断层成像,发现位于解剖学死角或胸片检查中因组织结构重叠等原因造成的病灶遗漏,明显提高肺小结节的检出能力,甚至能够发现小至1-3毫米的微小结节,对直径小于1厘米的恶性结节检出率可达到80%以上,对早期肺癌的发现有重大意义。

  除此之外,对于肺段交界处、位置不明确的肺结节,现在还可以采用3D影像模拟重建技术,将不同层面的血管、神经和组织形成立体影像,更直观看到病灶的边缘及密度,进行精确定位。

  发现肺结节后定期CT复查是关键,大于8毫米不断增大的结节需活检

  对于体检发现的肺结节,定期复查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一般来说,对于单个直径小于8毫米的磨玻璃样结节,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胸部CT,如果没有异常变化,则可以改为一年一查。对于单个直径大于8毫米的磨玻璃样结节,如果定期复查发现结节有逐渐增大趋势,可以使用PET-CT、活检等方式进行进一步评估,必要时建议手术切除。张真发说,“这样发现的恶性结节大多都是早期肺癌,患者不用化疗,可采用微创治疗。”

  张真发提醒,肺癌早期症状常常较为隐匿,只有当肿瘤比较大,对周围组织侵犯较多或出现远隔脏器转移时,才会有较为明显症状。肺癌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状也与一般呼吸道疾病症状相似,等有了症状才就诊容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他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长期吸烟、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工作和生活中易接触污染物、有既往肺部慢性病史、有家族遗传史等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肺部病变。

  “微创手术”已成早期肺癌治疗主流方向,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肺癌患者早期发现的增多,肿瘤治疗模式也已逐渐步入“微创、高效、保功能”的个体化诊疗阶段。张真发介绍,当前肿瘤外科治疗理念已经转向个体化、精准化,更强调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尽可能保留正常脏器功能、减少患者肌体系统损伤。目前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每年的肺癌手术中,80%是以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手术,规范化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微创”不仅是体现在手术切口上,最主要体现在快速康复上。早期和部分进展期肿瘤患者只需在打1个或几个1-3厘米的小孔,就可将肿瘤完整切除,并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微创手术不需要切断肋骨,也尽量避免了肌肉损伤,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康复快等诸多优势,已成为早期肿瘤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

  对于边界不清的恶性小结节,以往在手术切除过程中会存在难找寻、难切除的风险。现在随着科技进步,手术开始前还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及VR虚拟现实技术,将术前进行的3D模拟成像放大到1∶1的真实大小,投射在患者身上,实现影像模拟与实际情况的完全重合,再次确认病变的真实位置,确保之前预判手术路径和切除范围的可靠性。

  相关链接

  防治肺癌,“亡羊补牢”犹未晚

  ■ 吴志

  肺癌通常很难早期被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早期肺癌没有症状,还有一部分病人尽管有轻微早期症状,但未重视或被误诊。一旦出现明显的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或咳血、胸痛、气短、发热、全身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往往已属中晚期。

  咳嗽是肺癌病人的第一大常见症状。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解放军九〇〇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陈曦认为,一般来说,感冒咳嗽半个月就好转;如果一两个月不见好,建议到医院检查。比如说,以前是早晨咳嗽,突然变成夜里咳嗽了;以前偶尔咳一下,现在持续咳嗽;咳嗽时经常痰中有血丝,经常出现声音嘶哑者;在肺的同一部位反复发生炎症,或经积极抗炎治疗效果不佳者;肺的某段或叶有炎症浸润,局部肺气肿或肺不张者。除要做CT检查外,还要及早做支气管镜等检查。同时,还可留意杵状指(趾)、骨关节肥大、皮肌炎、肌无力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等,它们可早于肺癌的呼吸道症状出现,为医生做早期肺癌诊断提供线索。

  低剂量螺旋CT可早早揪出微小病灶。这些年,肺癌都是稳坐“癌症老大”的宝座。这种“狠角”,需要在“婴儿期”早发现、早诊治。陈曦提出,在临床上,对于高龄或肺癌高发地区、有肺癌家族史的吸烟者,建议做低剂量螺旋CT发现微小病灶,这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筛查手段,筛查早期肺癌最有效,甚至可以发现1毫米的可疑病变,比如像磨砂玻璃样的结节,此时揪出来处理,患者生存率就非常高。而且,一年一次低剂量平扫CT,对身体的辐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阻击最“嚣张”致癌因素——烟草。肺癌发病原因,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完全明确。但在肺癌所有诱因中,烟草被认为是最“嚣张”的因素。在患肺癌死亡的患者中,八成以上与吸烟、被动吸烟有关。如果平时有吸烟习惯,生活上又没有规律、过度疲劳,那么患上肺癌的危险就很高。

  近年来,所谓“女式细香烟”“中草药香烟”等尼古丁含量少的烟很有市场,也颇具迷惑性,包括“少抽几根没关系”的观点也很盛行,陈曦认为,其实这些最终致癌的结果是一样的。在室内环境中,无论是加装排风扇、空气净化器还是其他装置,都无法避免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

  有研究表明,很多女性长期接触厨房油烟、喜欢用高温煎炸食物、做饭时厨房门窗关闭,导致厨房小环境油烟污染严重,毒烟雾长期刺激眼和咽喉,会损伤呼吸系统细胞组织。因此,除吸烟外,厨房油烟、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室内装修带来的甲醛等污染,特殊的职业暴露以及肺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既往家族肿瘤史等,家族遗传以及免疫机能降低、内分泌功能失调、爱生闷气,也是引发肺癌的高危因素。

  癌症惹不起,但预防并不难。陈曦一再强调,通过健康的饮食、生活、运动等调节方式,肺癌是可以预防的。经常运动,加强锻炼,荤素搭配,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远离厨房油烟和二手烟,雾霾天气戴口罩出门,房间配备空气过滤机,饮食少煎炸,避免酒精、含糖饮料。陈曦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情绪减压,工作有劳有逸,保持睡眠质量。(记者 高丽 朱芸)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