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宋昆仑
由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上映后人气一路高歌猛进,票房已经突破15亿元,在电影的口碑好评如潮之外,校园暴力等话题也引发了热议,一度冲上了网络热搜排行榜首位。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的心理问题,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注的。为此,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治疗师苏连轩。
被欺凌者通常有三个特点
场景一:在安桥中学复读的高三女生胡小蝶,因为一直被欺凌,没有人听她诉说,也没有人关心她,终于因为无法忍受委屈而跳楼自杀。
“被欺凌者通常表现出三个特点:朋友少、胆量小以及家长关心少,而通常这种人是回避型人格。”苏连轩解释,性格孤僻就会造成朋友少,遇到被欺凌的事,没有朋友阻拦和“撑腰”。胆量小意味着面对威胁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甚至不敢告诉任何人。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关心少,这类孩子的父母无暇主动关心他们,更不会觉察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苏连轩建议,针对这三个特点,就要求孩子和家长及时做出调整,比如家长要提高关注度,主动关心和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而孩子要尝试改变自己的性格,主动交友,学会与人交流等。
在家的“乖宝宝”却成为学校的欺凌者
场景二:施暴者魏莱,看似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拥有体面的工作,家境优渥,她长得漂亮且学习好。魏莱在家里是一个“乖宝宝”,父母似乎只关心她的成绩。
苏连轩告诉记者,魏莱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欺凌者,是因为内心积压了太多仇恨而无法释放。在魏莱的家庭里,爸爸更像是一个领导,只需要偶尔检查一下,看看各项“业绩”是否达标,若不达标,就会对魏莱进行冷暴力,然后对她的妈妈予以重罚。而魏莱的妈妈似乎奉行的是精英教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前途一定会一片光明”,因此也只关心魏莱的学习成绩,把所有的教育压力转移到魏莱身上。
“缺少父母关爱的魏莱,就像一个受气的儿童一样,把气撒到自己家的猫身上。”苏连轩解释,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述的是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地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踢猫效应”描绘的就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在电影里,也正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苏连轩建议,不要把太大的压力施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用爱的“糖衣”包裹着坏情绪传导给孩子。
孩子安全得不到保障其学习必受影响
场景三:周冬雨饰演的高三学生陈念,一门心思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哪怕被同学厮打、剪头发、拍裸照也选择隐忍。甚至在情绪失控,将欺负她的同学魏莱推下楼梯时,还是选择了隐瞒事实。在被警察追问为什么被欺负不报警时,她含泪说:“我不想影响到高考。”最后,陈念的高考还是失败了。
著名的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并且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
苏连轩根据这个理论解释,陈念在剧中一直被欺凌,对应的是第二个需求层次(安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很难做到取得好成绩并考入理想的大学。
临床上不少案例显示,当小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对待时,往往会变得不相信社会,变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借此来保护自身安全。
因此,苏连轩也提醒各位家长,若想让孩子实现自我,健康成长,先要保证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保证(特别是安全),否则孩子很难正常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