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卫生计生节日

高血压逐渐“年轻化” 18岁以上要知晓血压

2019-10-09 09:31 来源:大河健康报

  □曹聪

  10月8日是第22个全国高血压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全国高血压日宣传活动通知。其中提到,今年全国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为“18岁以上知晓血压”,以促进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开展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切实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偏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特点不同

  “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近3亿人。每4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个高血压患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51.6%,而其中仅有45.8%的人接受过治疗,血压能控制的患者也只有16.8%。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全省有2000万的高血压患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同样存在着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等特点。”河南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研究所慢性病防治研究室主任冯石献告诉记者。

  高血压主要分布在中老年人群中,但近年来逐渐趋于年轻化,年轻人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今年全国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这对18岁以上成年人知晓血压并定期进行自我监测非常有意义。

  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治医师郭健说,年轻高血压患者和老年高血压患者是不一样的,年轻高血压患者往往表现为单纯舒张压高,这是由于年轻人经常处于应激的紧张状态中,致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舒张压升高。而单纯收缩压升高是老年高血压最为常见的类型,因为老年人的动脉弹性减退,左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壁不易扩张,对动脉压的缓冲作用减少,从而造成收缩压明显升高。

  多种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年轻高血压患者增多

  郭健在门诊上见到过二十几岁的高血压患者,而在以前,高血压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容易患的病。

  高血压年轻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刘敏说,高血压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由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比较少。原发性高血压除了与遗传因素相关以外,很大一部分与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而高血压的年轻化,与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医学界对高血压的具体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明确,总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遗传因素。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2.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动脉阻塞等疾病也容易引起高血压。

  3.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以及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高脂肪、盐的摄入量增加,这些因素和高血压的发生是呈正相关的。

  4.情绪因素。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是高血压病的诱因。

  高血压不及时控制,会造成多脏器损伤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国民总死亡的40%以上,约80%的脑卒中患者和约50%的心肌梗死患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对年轻人的损害常常是无形的,也是致命的。

  高血压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会给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会引起心脏增大,导致心衰,影响冠状动脉,导致冠心病等心脏疾病;高血压能引起肾脏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尿毒症等严重肾病的发生;高血压还会造成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刘敏曾经遇到一位3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高血压造成脑干出血而入院,入院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17天。在医学上,脑干出血存活的概率非常低。“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因为没有任何症状,从来不管理血压,更没有接受药物治疗,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刻意改变。出院以后我们要求他严格控制血压,因为脑干一旦二次出血,对他来说就有生命危险。”刘敏告诉记者。

  预防高血压,要学会自我管理

  早在2009年,国家就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也是在时刻提醒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认真遵医嘱服药,经常测量血压和复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刘敏认为,高血压患者在做自我管理时,对待疾病要有正确的态度,即知晓、治疗、达标。

  很多新确诊需要服用降压药物的青年高血压患者期望服药后,血压能立刻恢复正常。事实上,降压药物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在体内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并发挥稳定的降压效果。因此,在开始治疗高血压时,切记不要自行随意增减药量和更换药物种类,应每日多次自行监测血压,1~2周后到医院复查,由医生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并做出是否需要更换药物的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患者往往可以确定一个较为固定的用药方案。

  此外,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一定不能放松对生活方式的适度干预,尤其是青年高血压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可以大大减少服用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对于一部分患者而言,尚有可能逐渐减少药量甚至最终停服降压药物。

  郭健提醒,18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应至少测量2次血压,一旦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诊早治。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很多潜在的高血压患者,这类人往往血压比正常血压值高,但还不属于高血压的范畴。郭健认为,对于这类人,主要的降压方式还是改变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等。

  家庭测量血压,能更好地发现隐匿性高血压

  生活中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所以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大多是体检或偶尔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偏高。对于高血压的判定,今年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活动中提到: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如果家庭测量血压读数≥135/85mmHg也被认定为是高血压。

  很早以前就有人发现,在诊室中测得的血压与诊室外的血压值有一定的差异。通常医生测得的血压值高于患者在家中自测的血压值,这一现象被称为“白大衣效应”。正是由于这种“白大衣效应”的存在,因此提倡大家在家测量血压。

  对于家庭血压测量值认定偏低的问题,刘敏表示,家庭血压是由被测量者自我完成的,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也可以由家庭成员协助完成。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测量血压,可以避免“白大衣效应”,因此家庭血压测量值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值≥135/85mmHg被认定为高血压,而健康血压值是<115/75mmhg。

  在家自测血压,能够更好地发现隐匿性高血压,同时有助于增强民众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