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1日电(王国菁 董童)游泳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项健身运动,特别是在高温天气,游泳不仅清凉解暑,还可以锻炼身体。然而在下水游泳之前,大家是否关注到游泳场所的水是否干净?是否经常换水或消毒?又该如何选择一家安全、卫生的游泳场所?
对此,专家给出了答案:选择一个卫生、健康的游泳场馆,要通过“五看”来鉴别。
控制尿素指标,定期补充新水
7月22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部分城市游泳池水质卫生抽查不合格场所名单。结果显示,在抽查的所有游泳场所中,有116家不合格。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郑洋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关注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特别是夏季会加强对游泳场所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现今游泳场所当中出现的主要卫生问题包括:第一,游泳场所水当中的余氯浓度过高或者过低;第二,游泳场所水中检出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微生物的指标不符合相关卫生要求;第三,游泳场所水质浊度、尿素等指标不符合卫生要求。
“尿素指标是在游泳场所水质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主要反映出游泳场所水质的卫生状况。尿素指标主要来源于人体的汗液、排泄物和化妆品。”郑洋解释道,大家在正常游泳过程中,无法体验到尿素是否超标。必须要由国家专业检测部门进行人工采样,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后,才能知道尿素指标是否超过国家标准。
“尿素中含有氨的成份,与水中的含氯消毒剂产生反应后,形成氯胺类的物质,会对游泳者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尿素指标超标,也会导致藻类生长增速,而且容易消耗水中二氧化碳,会使本来较清澈的水变得非常浑浊。游泳场所经营者可通过定期补充新水,很好地控制尿素指标。”郑洋表示。
深圳市卫生监督局环境卫生监督科科长李贤冠强调,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规定,游泳池在运行过程中每日需要补充的水量,应根据池水的表面蒸发、池水排污、游泳和戏水者带出池外和过滤设备反冲洗(如用池水反冲洗时)等所消耗的水量确定。“我们对泳池要求是每天要补充新水量达到5%到10%之间,如果是儿童游泳池,因为卫生指标要求更高,所以对儿童泳池换水量要求更多,一般是在15%至20%之间。”李贤冠指出。
余氯超标会产生味道 达标需多次检测
“余氯指游泳场所的池水经过加氯消毒之后,接触一段时间,在水中余留的有效氯,一般包括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两种。游泳场所水质的余氯是指游离性余氯,它是泳池水中消毒中的‘活性物质’。”李贤冠详细解释了什么是余氯。
他表示,余氯保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保证水质消毒效果,但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影响。余氯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皮肤、粘膜产生刺激作用,甚至会导致气道产生过敏性症状;余氯含量过低则可能导致消毒效果不佳,不能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细菌等,还无法抑制水中藻类生长,使池水变绿或变白。“另外,余氯会与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李贤冠特别提醒广大游泳爱好者。
“我国新颁布的公共场所有关卫生标准要求余氯的浓度为0.3毫克-1.0毫克/升。在这个范围内,余氯含量既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又可以保证消毒的效果,既可以杀灭池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抑制池水中藻类生长。”李贤冠说。
有游泳爱好者提出,在游泳场所中会闻到比较明显的刺激味道。“这有可能是水中氯制消毒剂的浓度在‘作怪’。因为游泳场所的循环消毒设施是通过一个方向,或者从两边注水时把消毒液放入水中,再经过循环泵造成水流均匀地带到整个泳池中进行循环和消毒。这种消毒过程中,循环过程较慢,氯有可能在某个区域内形成堆积效应。以至于某个地方可能会较浓,别的地方会较淡。
当游泳者穿过余氯浓度较高的水面时,就会觉得味道比较明显。”郑洋还指出,现在多数游泳场所使用氯制消毒剂作为消毒药品,很多时候需要阳光和紫外线照射才能进行分解。室内游泳场所由于阳光不一定能照进来,氯相对比较稳定,与室外游泳场所相比味道会明显一些。
“目前国家要求游泳场所定期对水质进行自测,例如北京是每四小时用快速检测器测量余氯浓度。低了要补充,高了要稀释,从而将余氯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郑洋还告诉广大游泳爱好者,目前有很多室内游泳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一般由于通风不良,比如空间过大,排风设施功率不足以满足空气有效置换和循环,通风设施设置不合理,比如数量不够或位置不合理,场所内空气更新和流动效率比较低,也会使残存的味道堆积起来,泳者在游泳时能明显感觉到。
通过“五看”选择游泳池 室内室外标准相同
那么,该如何选择一个卫生、健康的游泳场馆呢?郑洋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五看”来进行选择。
第一,看有没有卫生许可证。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游泳场所经营者应把卫生许可证悬挂在经营场所的明显位置。有卫生许可证才说明这个场馆是经过卫生健康部门进行审查、检测和监督之后,从卫生方面准入游泳行业。
第二,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等级。如果等级是A,就说明游泳场所卫生状况良好,管理措施到位;如果是B,就表示一般;如果是C就证明存在卫生方面的隐患。等级越高,证明管理相对比较到位,而且卫生环境也比较可靠。
第三,看水质检测公示情况。要求游泳场馆经营者每四个小时自测,每年请机构来进行检测。自测的数据和每年定期请机构进行的实验室检测报告,要在显著位置进行公示,游泳者可以去翻一翻。
第四,看更衣间的环境是否整洁、干净。如果干净整洁证明管理比较到位,反之说明管理存在问题。
第五,看水质。进到游泳场所后,首先看水是否清澈,是不是能够一眼到底,水上有无漂浮物及颜色变化。
“我国对于室内和室外人工游泳场所的池水卫生标准是一样的,没有区别。不过,因为两者所处地点不同,卫生管理的侧重点可能有细微差别。比如室内游泳池应更加注重空气质量问题,注重通风换气,新风补给以及旧风输出;室外游泳池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如下雨之类的天气等,池水中易生长藻类和滋生部分细菌,对沉淀、净化、过滤和消毒等方面举措会更侧重一些。”李贤冠对于如何选择室内和空外游泳场进行了补充。
在他看来,雨季产生的大量雨水,会把外界的灰尘、污水、枯枝败叶等带到室外游泳池的水中,从而影响水质。所以,下雨后室外游泳池不宜马上使用。游泳场所经营者要注意对泳池进行混凝、沉淀、消毒、杀菌等措施,确保室外游泳场所水质符合卫生要求。
保证泳池清洁 泳客杜绝不文明行为
此前,个别泳客可能会在泳池进行如大便等不文明行为被媒体曝光后,让其他泳客对于游泳场所的卫生安全颇为担心。对此,李贤冠表示,“个别人在泳池里面大便,这种情况应属于极少数极端情况。但作为微生物指标来说,大肠菌群是存在于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在未受污染的水体中是不会检出的。
假如检出大肠菌群,也并不意味一定有人在泳池里大便。这说明池水已经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是经过池水边的污水、岸上的尘土或其他动物粪便带入泳池中导致的。最新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有规定,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李贤冠还强调,游泳场所卫生规范规定,游泳场所应该在入口处设置醒目标志,严禁肝炎、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精神病、性病等患者进入泳池游泳。“游泳场所经营者也应在泳客入水前,对泳客进行基本健康检视。
因为入水游泳时,泳客一般只着泳衣,身体大部分皮肤暴露在外,假如有明显皮肤病或者严重皮肤病,应该是可以很快发现的。这时通过健康检视,经营者就可以要求患病泳客离开游泳场。对于有严重皮肤病的病人,往往采取加强宣教、加强警示。当然广大泳客也要有社会公德,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池水有颜色视情况而定 浸脚消毒池作用不可忽视
“泳池水颜色发绿,分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水处理过程中使用了明矾等药物中含有铜离子,会使水呈现一种正常绿色。另外一种是池水中有藻类生长也会呈现绿色。
池水发生浑浊、发白原因也有很多,一是池水消毒剂浓度不够,水受到有机物污染,导致腐生菌生长到一定数量级后会让池水浑浊、发白;二是游泳场所进行池水循环处理时,加入一些混凝沉淀的药物,用法不当导致池水浑浊;三是池水中含氯的消毒剂投放不足。游泳池水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产生原因,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解决。”李贤冠耐心地为游泳爱好者解释了泳池水变色的原因。
郑洋还为游泳爱好者介绍了游泳场所浸脚池的具体作用。“国家要求游泳场所应设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浸脚池应与走道同宽,池长不小于2米,深度20厘米。这个规定说明,当泳客换完泳衣后,进入泳池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浸脚池,对脚部进行消毒。”郑洋强调说,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是游泳场所水质卫生健康防护的重要设施,防止泳客将一些不干净的细菌带到游泳场所中。
“按照公共场所有关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浸脚池中水的消毒剂含量要求要达到每升5至10毫克,要求每四小时更换一次消毒药和池水,保证浸脚池消毒浓度。”郑洋还告诉游泳爱好者们,在5至10毫克浓度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不会产生任何伤害和刺激,只会杀灭表面细菌。如果伤口有破损,且是破面不是很大的小划伤,可能会稍有刺激的感觉,但不会让伤口恶化。
最后,郑洋还提醒请广大游泳爱好者,在我国现行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对经营者履行主体管理责任和落实相关卫生管理要求,都提出了非常严格和细致的规定。
目前的水质检测分为三种:第一,由经营者自主定期定时对游泳场所的水质和相关的卫生条件来进行检测和管理;第二,要求游泳场馆经营者,每年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游泳场所水质和相关的卫生指标进行一次实验室的检测,检测报告要贴在游泳场馆的公示栏中;第三,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下达相关抽检任务,各个省、市、地相关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游泳场所的水质和相关卫生指标进行监督抽检,之后向全社会公示游泳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结果和处理结果,让大家了解和掌握游泳场所的卫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