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傅鹏
提到核医学,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核电站或原子弹,甚至担心辐射危害。实际上,核医学是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是现代医学中一门安全且重要的学科。它通过放射性核素和先进设备,帮助检查人体内部功能,实现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学科。简单来说,它通过将微量放射性物质(如锝-99m、氟-18)标记到药物中,注入人体后追踪其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从而反映器官功能或病变情况。
与X射线、CT等依赖解剖结构变化的检查不同,核医学更关注功能代谢。它就像给身体安装了一个动态监控器,能捕捉到细胞水平的早期异常。
核医学的检查流程通常分为以下三步:
注射示踪剂 患者通过静脉或口服摄入微量放射性药物。这些药物的放射性剂量极低,相当于一次长途飞行的辐射量。
等待与显像 药物在体内分布后,通过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或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设备捕捉放射性衰变释放的γ射线,生成人体功能图像。
分析结果 医生通过图像中放射性浓聚或缺失的区域,判断器官功能或病变位置。例如,肿瘤部位会因代谢旺盛而显示为“热点”。
治疗方面,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的靶向性破坏病变组织。例如,碘-131可精准聚集在甲状腺组织中,治疗甲亢或甲状腺癌;锶-89则能缓解骨转移疼痛。这种“指哪打哪”的特性,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公众对核医学的顾虑多源于对辐射的误解。事实上,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例如,一次全身骨扫描的辐射约6mSv,低于胸部CT(8mSv)。放射性药物半衰期短(如氟-18的半衰期仅2小时),检查后24小时内大部分已排出。
医护人员通过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原则控制辐射暴露,患者检查后无需隔离,仅需避免与孕妇、婴幼儿密切接触。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数据显示,核医学检查的辐射风险远低于日常环境辐射(每年约2.4mSv)。合理使用核医学检查,健康收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核医学的临床价值体现在多系统疾病诊断中。
肿瘤 PET/CT可发现毫米级病灶,评估化疗效果,区分肿瘤复发与瘢痕组织。
心血管疾病心肌灌注显像能检测冠心病,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神经疾病 通过脑血流显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灶定位。
骨骼疾病 全身骨扫描筛查肿瘤骨转移,灵敏度优于X射线。
核医学在体外分析中也发挥关键作用。例如,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可检测血液中微量激素或药物浓度,辅助内分泌疾病诊断。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