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奇山医院 李仪
当患者因一次紧张导致的肌肉震颤,被心电图误判为“房颤”,或因导联接触不良产生波形异常时,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潜伏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的“影子敌人”:伪差。这些并非源于心脏电活动的干扰信号,却足以扰乱诊断,甚至将生命导向危险的歧途。
心电图是临床探查心脏的无创“雷达”,但当记录过程中出现技术性干扰或受检者自身因素引发的非心源性波形异常,即伪差时,这台精密雷达的屏幕便可能闪现虚假目标。及时识别这些干扰因素,是避免误诊的关键防线。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能导致伪差出现:
肌肉震颤“模仿者”寒冷、紧张或帕金森病等导致的肌肉微小颤动,最擅长伪装成房颤的混乱波形(f波)。细辨之下,这种伪差波形往往极不规律且频率奇高,远超350次/分,如同杂乱无章的密集毛刺,与真正房颤相对规律的基线波动有本质区别。
基线“漂移者”患者轻微呼吸移动、电极片黏附不稳会使整条心电图像漂动的波浪般上下起伏。这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扭曲至关重要的ST段,使其看似压低或抬高,误报心肌缺血甚至梗死警报。一个稳定、平直的基线,才是心电图可信赖的画布。
导联“断线者”电极松脱或导线老化断裂时,心电图会突然呈现怪异的直线或消失的信号,尤其是单个导联。此时,图形如同被硬生生切断,毫无生理过渡,及时检查电极和连接是恢复信号的途径。
交流电“入侵者”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如充电手机、未接地的仪器等,会在心电图上留下密集、规则的细小锯齿,仿佛给波形披上了一层细密的网格外衣。
运动“破坏者”检查中,患者说话、轻微移动肢体或发抖,会制造出突然、大幅且无规律的波形混乱,如同在原本规整的心电图上泼洒了一片毫无规律的墨迹。
那么,该如何避免伪差的出现?
对于患者来说,检查前,可静坐片刻,深呼吸缓解紧张,检查中保持身体静止,避免说话或移动四肢。
对于医生来说,寒冷是肌肉颤抖的主因,确保检查环境温暖,必要时盖薄毯。若需剃除电极粘贴部位过多的毛发,或按指示用酒精擦拭清洁皮肤,能提升电极导电性。确保心电图机接地良好,远离大功率电器,如手机充电器、电暖炉等,定期检查导联线与电极性能。养成即时阅图的习惯,在记录过程中警惕伪差。发现异常波形时,首先排除技术干扰,而非急于判断患者存在心脏疾病。
当图形可疑,立即检查电极接触、安抚患者、排除干扰源,并重新记录相关导联。一张在理想条件下获取的心电图,其诊断价值远高于充满疑问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