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颜庄街道卫生院亓立花娜
当医生手持超声探头在患者腹部滑动,屏幕上随之浮现出肝脏、胆囊的清晰影像时,这种没有辐射、能“看透”身体内部的技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超声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雷达、声呐极为相似。它利用的是频率高于2万赫兹的超声波,这种声波超出了人类听觉的感知范围,却能在人体组织中高效传播。当超声波探头接触皮肤时,会向体内发射高频声波,这些声波遇到不同组织的界面(如肌肉与骨骼、血液与血管壁)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与折射。探头同时扮演“接收器”的角色,将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捕捉,并传输至计算机系统。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这些信号被转化为实时动态的灰度图像,也就是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超声影像。
与X线、CT等依赖电离辐射的影像学技术相比,超声检查的最大优势在于“安全无创”。超声波属于机械波,不会对细胞产生辐射损伤,因此无论是孕妇产检、新生儿筛查,还是老年人的常规体检,都能反复使用。在产科领域,超声检查更是当之无愧的“胎儿守护者”——从孕早期确认孕囊位置、排除宫外孕,到孕中期筛查胎儿四肢、脏器发育情况,再到孕晚期监测胎儿心率、胎位与羊水深度,超声技术全程陪伴,让医生与家长能清晰观察到新生命的成长轨迹。
除了产科,超声在其他临床科室的应用同样广泛。在心血管科,医生通过心脏超声能直观看到心脏的大小、形态、瓣膜活动情况以及血流速度,精准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在消化科,腹部超声可快速排查肝囊肿、胆结石、胰腺炎等问题,且检查前无需进行复杂的准备,便捷高效;在急诊科,超声检查更是“快速诊断利器”,通过床旁超声,医生能在几分钟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腹腔内出血、气胸等危急情况,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雷达”的探测能力也在持续升级。传统的二维超声只能呈现平面图像,而如今的三维、四维超声能构建出立体的动态影像,让医生观察得更细致。例如,在胎儿超声检查中,四维超声可清晰显示胎儿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甚至能记录下胎儿在子宫内打哈欠、踢腿的瞬间。此外,介入性超声技术的出现,让超声从“观察工具”变为“治疗助手”——医生在超声引导下,可精准完成穿刺活检、囊肿硬化治疗、肿瘤消融等操作,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大切口与高风险,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不过,超声“雷达”也并非万能。由于超声波无法穿透骨骼和气体,因此对于颅内、肺部等部位的检查,超声的效果远不如CT和磁共振。同时,超声检查结果也与医生的操作经验、设备分辨率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医疗机构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先进的设备,才能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