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作为国内知名介入医学专家团队成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青年医生李红彬博士,积极响应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号召,主动请缨,驻扎新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用精湛医术与无私奉献诠释了医者的使命担当。
2024年11月,李红彬暂别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里妻儿,背上行囊远赴离郑州近400公里的山城新县。初抵新县时,李红彬经过调研发现当地介入医学几乎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当地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他迅速制定“精准帮扶”方案:以神经内科为支点,辐射全院多学科全方位开展工作。
助力当地常规介入手术常态化开展
短短数月间,多项原本无法独自开展或从未开展的手术得以落地,使脑卒中动脉取栓、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等高精尖手术常态化开展,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得到飞跃进步。他也协助医院筹建微创介入中心:当遇到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重产妇时,引入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成功护航剖宫产手术,填补了该院的技术空白;开展了首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大咯血、胃动脉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抢救产后大出血、肺动脉栓塞搅拌溶栓……这不仅是新县介入团队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也切切实实地惠及老区人民,使原本需长途转运的患者获得及时救治。截至目前,已开展脑血管造影200余例,急诊取栓50余例,脑动脉瘤栓塞近20例,外周及肿瘤介入治疗超100例,常规介入手术已常态化开展。

从“输血”到“造血” 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人才梯队
李红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当地介入团队的人才培养上,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带领徒弟参与介入诊疗全程化管理,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随访逐一指导。在科室举办专题学术讲课20余场,他从基础解剖知识讲起,结合临床实例深入浅出地传授诊疗思路。如今,原本对介入治疗一知半解的医生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常见手术的技术骨干,医院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才梯队。这种“带不走”的技术传承,让新县人民医院的介入团队实现质的飞跃——如今他们不仅能应对常见病诊疗,还能处理部分疑难病例,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坚守工作岗位 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
平时,李红彬吃住在新县医院,手机永远保持24小时畅通。深夜接到急诊呼叫已成为常态:或是突发脑梗死的老奶奶,或是消化道大出血的乡下老爹,他总是第一时间冲向手术室,是新县医院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一年帮扶期满之际,李红彬医生留下的不仅是百余例手术、数十项新技术项目,更重要的是支持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铁军。这种“驻点帮扶+长效共建”的模式,正在中原大地形成示范效应。(张超峰/文图)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