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手术后不恶心也不疼,当天下午就能下床走,精神头一点没受影响!”74岁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真切感受,正是安阳市肿瘤医院无管(Tubeless)微创技术临床成效的生动缩影。
作为河南省内率先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自2019年2月完成首例免气管插管自主呼吸麻醉肺肿物切除术后,该院已累计开展近300例无管微创手术,覆盖肺外科、食管外科、妇科、头颈外科等多个领域,不仅让高龄、低肺功能等以往“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新生,更将肿瘤患者平均住院日从传统手术的10-14天压缩至3-5天,推动豫北地区肿瘤微创治疗迈入“超微创”时代。
打破技术壁垒:自主呼吸下手术,破解“高龄手术难”困境
“无管微创技术的核心,是让患者在自主呼吸状态下完成手术,彻底告别气管插管带来的气道刺激和大量激素使用。”该院肺癌中心主任张卫民介绍,这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团队首创的先进技术,完美适配豫北患者特点,通过不断地实践应用范围扩大——从最初仅用于BMI<25的患者,逐步拓展至BMI≤29的人群,尤其北方地区高发的“慢阻肺合并肺癌”低肺功能患者获益较大。
“以往这类患者只能靠药物维持,眼睁睁错过外科手术的长期生存机会。”张卫民回忆,曾有一位外地患者,左侧肺毁损、右侧胸膜炎后广泛粘连,同时患有肺癌,因肺功能极差,在多家医院被告知“无法手术”。该院团队通过无管技术进行肺叶切除手术,成功为患者完成手术,术后康复顺利。
如今,该院已能在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袖式切除等复杂术式中应用无管微创技术。“患者术后6-8小时就能下床活动,6-12小时可尝试流质饮食,24小时内过渡到半流质,康复速度远超传统手术。”胸外科四病区护士长申晓娟用数据印证:无管手术患者出院时间较传统手术缩短2-3天,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NRS)多为2-3分,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的3-5分。
跨科协作攻坚:外科与麻醉科“手牵手”,破解技术落地难题
无管微创技术的成功,离不开外科与麻醉科的深度协同。“这不仅是外科的技术革新,对麻醉科也是全新挑战。”麻醉科主任孟宏伟坦言,技术初期,麻醉医生因需持续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动态调整用药,劳动量大幅增加,积极性一度不高。
为破解这一难题,医院通过绩效调整给予麻醉团队支持,同时建立“固定人员+师带徒”的协作模式,让外科医生与麻醉医生在反复磨合中形成默契。“两个关键词很重要:耐心和沟通。”孟宏伟说,肺塌陷是无管手术的关键环节,需要时间等待,外科医生要摒弃“求快”思维;术中若出现纵隔摆动、二氧化碳升高等情况,双方需即时提醒、快速应对。
术前评估则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该院食管癌中心主任李小兵介绍,团队会从五大维度严格把关:患者整体状态(ASA分级1-3级、心脏功能1-2级、BMI≤28)、专项风险(困难气道、反流误吸、湿肺排查)、神经阻滞可行性、医护应急能力(如麻醉医生需掌握气管插管中转技术)、设备适配性(配备呼末二氧化碳监护仪等),“每一项评估都为了确保患者安全,让技术‘用得对、用得好’”。
惠及民生与学科:节约医保资金,推动技术向基层下沉
无管微创技术不仅让患者“少遭罪、恢复快”,更在医保控费和学科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住院时间缩短,意味着床位周转率提升,理论年承载量明显增加,同时减少了患者的床位费、护理费和药耗支出。”医院院长李保中算了一笔账:在DRG/DIP付费体系下,该技术每年为医保基金节约大量资金,实现“患者减负、医保节约、医院高效”的三方共赢。
学科建设也随之“提档加速”。依托无管技术,该院肺外科患者量及区域影响力大幅提升,低肺功能患者相关研究获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多篇学术文章即将发表;年轻医生对这项技术热情高涨,科室形成“技术创新-科研突破-临床优化”的良性循环。2024年,医院更加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肺肿瘤早筛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通过线上线下会议、手术演示等形式,向河南、山东、河北、甘肃等多省份推广技术,已为省内多家兄弟单位提供支持。
“下一步,我们要让这项技术惠及更多基层患者。”李保中透露,医院计划筛选设备基础较好的县域医院、社区医院作为试点,派驻专家驻点带教,制定适配基层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最终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无管技术“能开展、会操作、保安全”,让豫北乃至周边地区的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三甲医院同质的“超微创”诊疗服务。
从“微创”到“超微创”,从“能手术”到“好康复”,安阳市肿瘤医院以无管微创技术为抓手,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仅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安阳方案”,更让精准医疗与快速康复的福祉,切实传递到每一位患者身边。(张诗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