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添新招!吴以岭院士:脉络学说破解微血管难题,获国家科技奖

2025年09月08日16:3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9月6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在沈阳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以岭教授线上参会,并在开幕式致辞中分享了络病理论,尤其是脉络学说在微血管病变防治中的重大突破,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中医药新方案。

四十载深耕系统构建络病理论,开辟重大疾病防治新路径

“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研究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吴以岭院士开篇点明络病研究的历史意义。他介绍,过去四十余年,在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协同攻关下,科研团队成功完成“系统构建络病理论”这一历史性课题,不仅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构建起“络病证治体系”,更细分出“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两大分支,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全新路径。

“理论创新最终要落地临床。”吴以岭院士强调,基于络病理论研发的近20种国家创新专利药物,已在全国及数十个海外国家广泛应用,切实解决了国际医学界的多个难题,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稳定、急性心梗后的微血管复流、慢性心衰的功能改善等,让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小众研究”到“万人共研”,络病学学科建设成果斐然

谈及络病学的学科发展,吴以岭院士用“跨越式成长”形容:如今,中医络病学已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络病学》教材走进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覆盖国内外各省市的络病学会达130余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纷纷加入研究队伍。

“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更体现在数据上。”吴以岭院士举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络病相关研究论文每年仅数百篇,如今已增至每年一万多篇;2024年,“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更入选中国工程院大国工程,被誉为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清代叶天士络病论述之后,络病研究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

他特别提及辽宁中医药大学的贡献:“作为《络病学》课程首批开课院校,辽宁中医药大学在络病教学、临床科研上成果突出,为学科推广树立了典范。”

脉络学说破局微血管病变:斩获国家科技奖,登上国际顶刊

脉络学说作为络病理论的核心分支,可以说是微血管病变防治的“金钥匙”。

当天,吴以岭院士详细介绍,依托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研团队系统阐明了脉络学说的“营卫理论”核心,总结出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并研发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临床常用药物。

这些成果不仅为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疗选择,更实现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相关研究荣获2019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被列为“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21-2022)”第一大类别“新学说新学科形成”首位。

“国际认可更印证了成果的价值。”吴以岭院士提到,近年来,脉络学说相关的国家标准临床循证研究论文,先后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打破了百年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领域的国际传播壁垒,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

迈向脏腑络病研究:为健康中国贡献“络学力量”

展望未来,吴以岭院士表示,络病研究已从“络脉运行气血的共性研究”进入“脏腑络病系统化研究”新阶段,其将络脉共性与脏腑功能特性结合,将更精准地破解脏腑慢性疾病的防治难题。

“络病学不仅有底蕴深厚的传承之源,更有前景广阔的创新之流。”吴以岭院士呼吁更多临床、科研人员加入络病研究,“用络学智慧揭示疾病的难治之谜,找到更多疾病防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临床疗效。络病学一定会乘着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东风,奔向更高层次、更大格局、更新境界、更广前景的璀璨未来,书写跨越千年的时代新篇章。”(孙阳阳 苗苗)

编辑:林辉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