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沈阳,共享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重大成果

2025年09月08日13:47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9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在沈阳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千万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会,围绕中医药重大理论原创——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临床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展开深入学术交流。

从理论构建到临床突破,脉络学说斩获多项重磅认可

作为络病理论的关键学科分支,脉络学说的系统发展凝聚了吴以岭院士专家团队多年的心血。团队不仅构建起脉络学说的完整理论体系,还深入挖掘其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总结出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并据此成功研制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三款临床药物。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清晰揭示了血管病变的复杂病理特征,明确了通络干预的核心作用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疗选择,在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凭借这一成果,上述团队斩获2019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相关理论与实践还被列为“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21-2022)”第一大类别“新学说新学科形成”首位,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标杆。

循证研究登国际顶刊,中医药国际化迈出里程碑一步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科研团队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完成5项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以脉络学说为指导的通络药物,在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先后登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美国医学会杂志》《自然·医学》《欧洲心脏杂志》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不仅让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价值获得国际学界认可,更标志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迎来里程碑式进展,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十载深耕络病研究,院士呼吁更多力量参与

作为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的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吴以岭院士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络病研究的四十余年历程。

他指出,在众多专家同道的协同努力下,团队已组建起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研究队伍,完成了“系统构建络病理论”这一历史性课题,不仅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还构建起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衍生出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两大分支学科。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防治的新路径,研发的近20种国家创新专利药物,已在全国及数十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解决了一系列国际医学界难题。”吴以岭院士发出呼吁,希望更多临床与科研人员加入络病研究领域,借助络学理论揭示疾病难治之谜,找到更多疾病防治切入点与突破口,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大会树行业标杆,首部心血管事件链专家共识发布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院士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血管病学大会的行业价值。她表示,大会始终秉持“传承、创新、融合”理念,致力于推动中西医结合在血管病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

“今年大会亮点尤为突出,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专家共识》的发布,这是业内首部针对心血管事件链的专家共识。”陈香美院士强调,该共识是众多专家学者历经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形成的结晶,以中医原创思维为根基,融合现代医学理念,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中西医结合用药指导方案。“这将极大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方面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主论坛+分论坛联动,聚焦多领域研究新进展

在大会主论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家军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卜培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谢立科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通络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无复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分享。

除主论坛外,大会还设置“心血管病论坛”“脑血管病论坛”“糖尿病论坛”“慢病管理论坛”等多个分论坛。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话题讨论等形式,聚焦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领域,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新进展,为参会者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孙阳阳 苗苗)

编辑:林辉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