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咳痰超2周 警惕肺结核

2025年08月26日08:51

来源:大河健康报

  □邹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静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肺结核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已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而淡出视野。但现实是,这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人类健康。

  肺结核的传播

  肺结核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实现。当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甚至大笑时,会释放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颗粒,这些微滴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健康人吸入后,细菌会进入呼吸道,若免疫系统未能及时清除,就可能引发感染。

  这种传播方式让肺结核具有极强的隐匿性。与患者共处一室、同乘密闭交通工具等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肺结核患者都具有传染性,只有痰液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涂阳”患者才是主要传染源,但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患者在确诊前已无意识地传播了病菌。

  识别早期信号

  肺结核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疲劳,从而延误诊治。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咳嗽、咳痰,若症状超过2周,就应高度警惕肺结核的可能。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午后低热(体温37.3~38℃)、夜间盗汗、体重不明原因下降、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不调。

  当病灶累及胸膜时,会引发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若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这些信号提示肺部损伤已较为明显,需立即就医检查。尤其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需格外关注身体变化。

  科学诊断与规范治疗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胸部X线/CT、痰菌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其中痰涂片和痰培养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金标准”,影像学可明确病灶情况。

  确诊后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原则治疗。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疗程通常6~8个月(依病情调整)。必须坚持规范用药,否则易导致结核分枝杆菌变异,引发耐药性,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和成本,降低治愈率。

  预防肺结核

  预防肺结核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对于个人而言,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随地吐痰;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应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和适度的运动,增强免疫力,这是抵御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重要防线。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