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郑州金庚中医康复医院李建刚
在中医理论中,动脉硬化多与“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相关。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时,便可能出现手脚发麻等不适。预防动脉硬化,关键在于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化痰祛湿。以下这些中医方法简单易行,可融入日常养生。
饮食调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合理饮食是预防动脉硬化的基础。可多吃黑木耳、山楂、海带和紫菜等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
同时要改善饮食习惯:注意少油、少盐、少糖;尽量不吃生冷食物。
穴位按摩
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动脉硬化的目的。足三里是“养生第一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每天用拇指按揉3~5分钟,可补益脾胃、气血生化有源,脾胃强健则痰湿不易滋生。血海穴在髌底内侧端上2寸,按揉此穴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每次按压2分钟,以酸胀感为宜。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摩可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避免气滞血瘀,每天按揉1~2分钟即可。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感觉酸胀但不疼痛为宜,可在晨起或睡前进行,长期坚持能有效改善气血运行。
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适度运动能推动气血周流全身,预防血脉瘀阻。步行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每天快走30分钟,步幅适中,能带动下肢气血运行,改善手脚末梢循环;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通过拉伸肢体、调节呼吸,可疏通三焦经、脾胃经,促进气血通畅,每天练习10~15分钟,长期坚持效果显著。运动需遵循“量力而行”原则,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气血,反而不利于健康。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不良情绪会导致气血逆乱,久而久之可能引发血脉瘀阻。预防动脉硬化,要保持心态平和,学会疏导负面情绪。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练习书法、冥想等方式调节情志,使肝气条达、气血平和。
保证充足睡眠也至关重要。夜间是气血修复的重要时段,熬夜会耗伤阴血,影响气血运行。建议每晚亥时(21时~23时)入睡,让气血在睡眠中得到充养。
中药调理
对于气血运行偏缓、有潜在动脉硬化风险的人群,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一些具有活血通络、化痰祛湿作用的中药代茶饮。如丹参、三七等,用沸水冲泡饮用,能活血化瘀,但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陈皮、茯苓泡茶饮用可健脾化痰,适合痰湿体质人群。需注意,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不可自行用药,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