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图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盆部肿瘤外科 张世甲
日前,有知名女演员在节目中自曝罹患早期胃癌的消息引发关注。她此前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肠胃镜检查,以往检查结果显示,她有胃息肉,且胃炎症状严重。然而,在之后两年半的时间里,她未再进行复查。当她再次接受检查时,却被确诊为早期胃底腺癌。
近年来,胃息肉检出率逐年上升,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小隆起性病变,就像胃壁上长了个“小肉疙瘩”,它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腌制饮食)等因素有关。
大家体检时,发现胃息肉先别慌,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数可能会发生癌变,关键要科学辨别它的“身份”和精准应对。
炎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约占胃息肉的80%,癌变风险极低,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腺瘤性息肉占胃息肉的10%~20%,癌变风险较高,需切除并密切随访。
胃底腺息肉(与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相关)和增生性息肉属于特殊类型息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因此,当检出胃息肉时应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类型,大于1cm的息肉建议切除,腺瘤性息肉切除后要1~2年复查,有幽门螺杆菌必须根治。
早期胃癌症状隐匿,易被误认为普通胃病,所以我们要警惕胃癌的“蛛丝马迹”,若出现以下表现,需及时就医:
胃痛规律改变胃炎、胃溃疡的疼痛通常有规律可循,若疼痛持续且无规律,需警惕癌变可能。
反复烧心、反酸胃酸反流至食管会引发胸骨后烧灼感(烧心),或口咽部酸味(反酸)。长期反复发作可能提示胃部病变。
不明原因体重骤降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排除刻意减肥),伴随持续的食欲不振、乏力,可能是胃癌的代谢异常表现。
腹部异常包块上腹部心窝处触及质硬、压痛的肿块,且逐渐增大时,需立即就医,排查肿瘤可能。
不明原因黑便排除饮食或药物因素后,若出现黑色柏油样便,往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与胃癌相关。
胃癌的防治重在“早”字。即使是无症状的健康人群,也应重视胃肠镜筛查。科学认知、规范治疗、积极随访,胃癌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定期体检,才是守护健康的最佳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