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约护士”叩响更多家门

2025年07月24日08:31

来源:工人日报

  曹灿辉

  2019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规范引导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护理服务。目前,“互联网+居家护理”主要服务对象是行动不便者及身体虚弱的老年居家患者,但大部分费用仍需患者自费承担。(见7月21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有所增加,同时,公众的健康意识日益提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越发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居家护理”应运而生,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网约护士”不仅为不便出门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的压力,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

  不过,“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例如,据报道,一次上门护理费用动辄数百元,除了平台补贴外,大部分费用需患者自行承担,这对很多有长期护理需要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不小的负担。此外,不少老年人对互联网技术不够熟悉,预约服务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而从供给端来看,一些医院对护士多点执业的态度不明朗,护士在完成院内工作后,精力有限,若医院不给予足够支持,很难再投身于居家护理服务中。

  让“网约护士”叩响更多家门,还需多管齐下。首先,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相关规范,进一步明确护患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在费用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可探索将居家护理项目逐步纳入医保范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相关平台可开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简易操作界面,也可联合社区开展培训活动。在护士多点执业问题上,医疗机构应当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时间,对参与居家护理服务的护士给予适当补贴或绩效奖励等。

  “网约护士”的出现,是用技术创新回应社会需求、升级公共服务的生动实践。推动这一服务扩大覆盖面,事关居家养老的质量,事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