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 健康警报要拉响

2025年07月23日09:00

来源:大河健康报

AI制图

  □策划安伟杨璐执行记者杨璐实习生陈俐颖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闷热的日子。在这段特殊时期,人体健康面临着诸多挑战,各种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了解三伏天易引发的健康问题,并掌握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于安然度过炎炎夏日非常必要。就此,记者采访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养生教研室主任吕沛宛、执业医师余金融,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娄政驰。

  不止中暑三伏需防这些病

  “最近我接诊过多名患者因食用雪糕或大量凉性食物,引发早搏、心率骤降至35次/分钟等问题,部分需长期温阳调理才能恢复。”吕沛宛告诉记者,千万不要小看三伏天。今年的三伏虽比往年短了10天,但高温的威力并没有减弱,容易导致诸多健康问题。

  中暑与热射病这两者虽有联系却有本质区别。中暑一般是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暑热入侵人体所致;而热射病通常是指急性重度中暑,是普通中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疾病。从严重程度来看,中暑时患者身体不适感较轻,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热射病则通常比较严重,可能导致身体各个器官损伤,危害极大。在症状方面,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多汗等,而热射病则通常伴有高热、意识不清、抽搐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在三伏天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吕沛宛表示,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导致血压波动。同时,人体出汗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脑梗等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威胁更大。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遇冷时血管骤然收缩,会增加心脏负荷,易诱发痉挛、心律失常;遇热时血管扩张,气血趋向体表,内脏供血减少。此时若突然接触冷食或低温环境,血管剧烈收缩,极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胃肠道疾病高温会加速食物变质,细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贪凉饮冷也成了夏季健康的重大隐患,那些看似能带来一时清凉的美食,却可能给胃肠黏膜带来强烈刺激。胃肠黏膜一旦受到刺激,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导致腹痛、腹泻等情况频繁出现。“夏季贪凉饮冷需谨慎,切不可因一时的畅快而忽视了健康风险。”吕沛宛提醒道。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三伏天也容易发作。”余金融表示,湿热环境有利于霉菌、细菌滋生,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若是空调使用不当,导致室内外温差大,也易诱发感冒、哮喘等疾病。

  “空调病”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还容易引发“空调病”。此时人体的适应能力会下降,容易出现鼻塞、打喷嚏、耳鸣、头痛、关节酸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炎等并发症。

  高温天气重点人群更需注意

  日前,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其中提到了重点人群如何应对高温天气。

  老人、孕妇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宜有人陪伴。如果存在高风险、极高风险天气,不宜外出;与家人、邻里、社区保持联系;不要单独留在汽车等封闭空间内;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儿童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外出时宜有成人陪伴,如果存在高风险、极高风险天气,不宜外出;不要单独留在汽车等封闭空间内;及时补充水分;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患者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减少户外活动,如果存在高风险、极高风险天气,不宜外出;与家人、邻里、社区保持联系;服药需遵医嘱;加强健康监测,如血压、血氧、心率等指标出现异常,或病情波动时,需寻求他人帮助或及时就医。

  户外作业人群合理制定户外作业安排;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使用防暑降温用品,做好个人防护;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娄政驰建议,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可使用相应的药物预防中暑。偏热体质者可服用十滴水或桂苓甘露散以清热解毒;而偏寒体质者可选择藿香正气口服液以调和胃气;气阴虚体质者则可服用清暑益气汤以益气养阴。“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购买服用。”娄政驰提醒道。

  如果发现体温高于正常水平,可使用冷水、冰袋、冰毛巾或沐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出现头晕、乏力、多汗、心悸、皮肤灼热等身体不适时,应使用解暑药品,症状严重时寻求他人帮助或及时就医。

  中暑后别大意中医调养有讲究

  中暑在三伏天极为常见。娄政驰提醒,如果出现中暑,中暑后的调养同样重要,有助于促进身体尽快恢复健康。

  清热解暑中暑后,体内往往有多余的热量未能及时清除,患者常表现为口渴、咽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此时,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饮品是不错的选择。绿豆汤是夏季消暑的经典饮品,绿豆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金银花茶也有很好的清热效果,金银花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适量饮用这些饮品,可以帮助清除体内余热,缓解不适症状。

  祛湿排毒“中暑后,湿邪容易滞留体内,导致身体困重、四肢无力等症状。”娄政驰强调,为了排除体内湿气,可以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利尿消肿功效的食物。苡仁赤小豆粥便是一道很好的祛湿美食。苡仁和赤小豆都有健脾祛湿的作用,二者搭配煮粥,既能祛湿又能健脾。冬瓜荷叶茶也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冬瓜能利水消肿,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常饮此茶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

  养阴生津中暑容易损伤人体的阴液,导致口干咽燥等症状。娄政驰指出,为了滋养阴液,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养阴生津作用的食物。例如,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养阴润燥的功效;莲子能养心安神、益肾涩精、补脾止泻;银耳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他表示,将这些食物纳入日常饮食,可以有效缓解中暑后阴液不足的症状。

  适当休息中暑后,身体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需要休息来恢复体力。娄政驰建议,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活动,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调养,以免加重病情,影响身体恢复。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