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印洛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暑期“三下乡”,专业服务助力洛宁乡村振兴

2025年07月15日18:2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7月8日至12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三知”先锋社会实践团的19名师生深入豫西洛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以专业赋能乡村,用爱心传递温暖,在洛宁这片沃土上镌刻下青春足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专业守护健康,服务直抵“家门口”

实践团师生在长水镇五福社区、马店镇马东小游园及洛宁县人民医院,分别设立了义诊点,为当地村民提供血压血糖测量、骨密度检测、肩颈推拿、头部刮痧、耳穴压豆等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针对“三高”、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等老年人常见病,随队专家都会细致问诊并提出治疗建议。

急救知识普及同样关键。团队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手把手指导村民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并将海姆立克急救法编成通俗易记的口诀,不仅方便村民们习得、掌握,还便于村民之间传播、教授。

5天来,义诊活动累计服务群众700余人,发放健康手册1200余份,开展健康宣教300余人,真正实现了医疗服务与健康科普“零距离”,赢得了村民的高度赞誉。

传承红色基因,根植文化沃土

实践团走进李翔梧红色教育基地,在泛黄的照片和感人的事迹中,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为理想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体味“信仰”的千钧重量。这份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在新征程中书写华章。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洛出书处”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们聆听“河图洛书”传说,感悟中华文明起源。“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我们既要传承岐黄之术,更要传承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洛书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正是历史文化与医学精神在当代的交汇相融。

爱心陪伴成长,情暖特殊儿童

随着实践团的到来,洛宁县儿童福利院便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了歌曲学唱、手势舞、游戏互动、创意手工、卡纸绘画、人物拍摄等多元化活动。孩子们绽放的笑颜、专注的神态和完成作品的自豪,都成为活动最好的注脚。

而“急救小课堂”则巧妙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童趣语言,结合模拟人实操演练,让孩子们、护理员和工作人员在沉浸式体验中掌握了心肺复苏等生命守护技能。这种“专业服务+心灵陪伴”的模式,既锻炼了特殊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带来了欢乐的成长体验,也通过持续的情感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信任与期待。

“孩子们眼中对快乐的渴望,福利院医疗资源的现实困境,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守护的初心和医者的使命。”一位队员深情地说道。

探访产业新路,行走思政课堂

在东宋镇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千亩“瑞香红”苹果种植基地,项目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这个由西北农林大学培育、企业独家买断的品种,采用矮砧密植技术、水肥一体化科学管理,不仅提高了产量品质,更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只有老百姓富了,企业才能跟着赚钱。”

听到负责人的分享,一位实践团成员感慨道:“基层需要更多懂技术、有耐心的人。”

对此,随队的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费丹丹在田间地头,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从医院诊室到乡间田埂,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医生、农民还是创业者,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扎根这里,让生活更好。乡村振兴需要健康保障,而你们不该只停留在课本里,坚守医学初心,守护一方健康,就是最动人的青春答卷。”

浸润文明乡风,铸就振兴之魂

“红白事‘一场事、一碗端’”“讲理是村民的符号,谁不孝顺老人、不和睦邻里,都没脸在村里待下去”……在罗岭乡讲理村的讲理堂,村党支部书记金相超向实践团介绍该村移风易俗的创新实践。

据了解,讲理村高标准打造了讲理堂、村史馆、乡村大食堂、家风家训馆等设施,成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生动实践。

五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实践团见证了医疗普惠的民生温度,体悟了红色基因的精神传承,了解了“瑞香红”苹果映红的产业振兴之路,体验了乡村大食堂“一碗饭办一场大事”的文明新风,更在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纯净的眼神中读懂了责任与使命。当大巴车驶离洛宁,蜿蜒的山路见证了青春的脚步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深深印记——这是一次用专业与爱心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毕佳佳 夏文娜)

编辑:林辉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