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里,一名仅6个月大的婴儿正躺在妈妈怀里,好奇地眨着眼睛,而他的世界曾经被一层厚厚的迷雾笼罩。
早产儿的“迷雾”
这名小患者是一名早产儿,比预产期提前两个月来到这个世界。出院时,医生发现他的眼底存在白斑,建议一个月后复查。然而,复查结果让家长心头一紧——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
“当时听到‘白内障’,我们全家都懵了,这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吗?”患儿母亲回忆道。
由于婴幼儿眼球发育的特殊性,多家机构因验配难度大未能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最终,家长通过多方咨询了解到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在小儿复杂屈光矫正领域的技术优势,随即前往求诊。
从模糊到清晰,一场医学与生命的接力
医院迅速为患儿实施了白内障摘除手术,然而,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近视斜弱视及小儿眼科主任王艳青介绍,手术只是治疗的开始。由于婴幼儿眼球仍处于发育阶段,摘除晶状体后,患儿的右眼处于超高度远视状态(约2000度以上),必须通过光学矫正帮助视觉正常发育。
“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普通框架眼镜容易滑落,且光学效果不佳。”王艳青表示,RGP(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是国际公认的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首选矫正方式。
然而,给6个月大的婴儿佩戴RGP并非易事。医院创新采用“分步引导佩戴法”,将复杂操作分解成多个简单步骤,并经过多次试戴调整,最终成功为患儿定制了+2500度的RGP镜片。
镜片佩戴成功后,患儿母亲欣喜地发现,孩子的反应明显不同了。
“他醒来后变得特别开心,会主动追着东西看,可能是右眼终于能看清了。”母亲说。
为确保长期治疗效果,医院还为患儿建立了院后家庭眼健康管理体系,定期跟踪视力发育情况,及时调整矫正方案。
专家呼吁:关注“先白”术后矫正,别让孩子错过视觉发育黄金期
据统计,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0.5‰,是儿童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超过4000例,但部分患儿因术后矫正不当,错失视觉发育良机,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
“手术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屈光矫正和视觉训练同样关键。”王艳青强调,“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瞳孔发白、追视能力差,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如今,这名小患者仍在定期复查中,但他的世界已不再被“迷雾”笼罩。这场医学与生命的接力,不仅挽救了他的视力,也为更多“先白”患儿家庭带来了希望。(李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