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被蚊虫叮咬是常事,涂抹一点清凉油,便能迅速止痒消肿;咽喉肿痛时,含服一片西瓜霜含片,冰凉的感觉会让嗓子舒服很多。在这些我们熟知的药物中,都有一个神秘的“功臣”——冰片。
冰片被誉为中药领域里的“清凉使者”,不仅能开窍醒神,还能消肿止痛,是传统中药里的珍贵之品。
从“龙脑香”到现代冰片
冰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东南亚的龙脑香树树脂传入中国,因其“状如云母,色如冰雪”,古人称之为“神药”,将其命名为“龙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冰片。当时,获取龙脑极其困难,其产量也极低,因此只有贵族才能使用这味药材。
到了唐代,冰片更是受到了皇室的喜爱。杨贵妃的“龙脑香粉”、唐玄宗赏赐大臣的“龙脑香丸”,都加入了冰片。直到宋代,人们发现樟树、艾纳香等植物也能产生类似的药材,冰片才逐渐走入民间。
如今,化学合成的冰片因成本低、产量高,已成为市场主流,但天然冰片(如右旋龙脑)的药用价值仍备受推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冰片性寒凉,归心、脾、肺经,功效为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主治热病如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等。《新修本草》记载冰片“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本草纲目》记载其有“通诸窍,散郁火”的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冰片中的主要成分龙脑、异龙脑,不仅具有抗菌抗炎、止痛消肿的作用,还能促进其他药物透过皮肤或黏膜屏障,堪称“药效加速器”。因此,它被大量地应用于外用药、内服药以及急救药品当中,也常用于治疗中暑昏厥、中风闭证等急症。
中成药里的“明星成分”
打开家庭药箱,含冰片的药品随处可见:缓解咽喉肿痛的西瓜霜含片、提神醒脑的风油精……这些药物能清凉消肿止痛、快速起效,都离不开冰片的功劳。
在中成药领域,冰片更是“明星成分”:在安宫牛黄丸中,它能够开窍醒神,可用于中风昏迷患者的急救;在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中均含有冰片,可借助它来促进药物吸收,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还有一些外用药物如痔疮膏、滴眼液中也加入冰片,发挥清凉消肿止痛的功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冰片就是能“包治百病”的神药。
警惕“万能药”陷阱
古代医籍对冰片的使用风险早有记载。《本草便读》指出:“凡一切风痰诸中内闭等证,暂用以开闭搜邪;然辛香走窜之极,服之令人暴亡。”《本草经疏》中记载:“凡中风,非外来风邪,乃因气血虚而病者忌之。”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中也强调,冰片“泄人元气,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对含有冰片的药物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同时存在许多使用不当的情况,包括适应证判断错误、多药重复使用、超疗程长期服用等问题。例如,有的患者为了缓解口腔溃疡的疼痛,会频繁使用西瓜霜喷剂,结果不仅未能促进溃疡愈合,反而加重了口腔黏膜损伤程度,引发更剧烈的疼痛。这是因为冰片虽有止痛功效,但若超量使用,反而会刺激黏膜,阻碍其正常修复进程。
有些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的同时,又服用速效救心丸,而这两种药物中均含有冰片,容易因药物服用过量而增加风险。还有人听说安宫牛黄丸能治疗中风,便自行购买服用,甚至将其作为预防中风的保健品定期服用。事实上,安宫牛黄丸属于急救药品而不是日常用药,仅适用于“热闭神昏”证型,即中风患者伴有高热、面红、舌红苔黄等热证表现时方可使用。如果是“寒闭”证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服用安宫牛黄丸不仅无效,还可能使症状加重、病情恶化。
这些不当用药行为会放大冰片的偏性,显著增加用药风险,甚至加重病情。为此,2022年发布的《含冰片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与药学评价的专家共识》特别强调,含冰片中成药的使用必须建立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科学用药,规避风险
冰片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对了是良药,滥用则可能伤身。当我们需要使用含冰片的药品时,请牢记以下几点。
仔细阅读说明书。用药前需仔细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明确药物的适应证、禁忌人群及使用剂量。特别是孕妇、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更应严格依照说明书或遵医嘱使用。
警惕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避免盲目用药。切勿自行服用含冰片的中成药替代正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的安全性与适用性。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冰片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若正在服用其他药物,使用含冰片药品前,建议向医生或药师详细告知,以规避潜在风险。
(作者为北京友谊医院药剂科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