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减少接触时间 预防放射性职业病

2025-05-08 07:49 来源:大河健康报

  □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程远博

  辐射如同“沉默的刺客”,若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防护不当,可能引发白血病、肺癌等放射性职业病。如何科学预防放射性职业病?

  放射性职业病的相关知识

  放射性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受到射线装置的辐射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放射性职业病危害主要集中在医用、核工业、工业探伤等领域。

  辐射主要通过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途径损害人体健康。

  外照射是指射线装置或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外,辐射能量穿透人体组织并可能造成损伤。当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的γ射线或高能X射线照射后,可能会出现急性放射病,早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疲劳、发热等,严重时会影响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导致白细胞减少、感染风险增加,甚至可能引发白血病等恶性肿瘤。长期小剂量的外照射可能导致慢性放射病,表现为乏力、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还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内照射是指吸入、食入或通过皮肤伤口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在体内持续释放射线,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内照射对人体的危害更为隐匿且持久,因为放射性核素一旦进入人体,会在体内长期存在,不断对组织细胞进行辐射损伤。

  工程控制:构建防护堡垒原则

  屏蔽防护对于γ射线和X射线,通常采用高密度的物质如铅、混凝土等进行屏蔽。例如,在放射治疗室的设计中,墙壁和门会使用混凝土和铅板进行建造,以阻挡射线的泄漏。在工业探伤现场,探伤设备会配备专门的铅屏蔽罩,确保操作人员尽可能少地受到射线照射。对于β射线,使用有机玻璃和铝箔更为轻便高效。

  距离防护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增加操作人员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例如,在核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放射性药物时,会使用长柄工具,尽可能远离放射源。在一些开放性放射性工作场所,会进行严格的区域划分,将工作区域分为控制区、监督区,限制无关人员进入高辐射区域。

  时间防护减少人员接触放射性危害的时间也是降低辐射剂量的重要方法。在进行放射性操作时,工作人员应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例如,在介入手术过程中,手术医生凭借经验尽量迅速、准确地将导管、导丝等器械送达病变部位,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辐射剂量。

  管理升级:编织严密的制度网络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必须制定完善的放射性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规定放射源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操作规范。

  加强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放射性基础知识、防护措施、操作规程、应急处理等方面。通过培训,工作人员能充分认识放射性职业病的危害,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和操作技能。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全面的岗前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的复训可以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操作水平,确保工作人员始终符合工作要求。

  职业健康监护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定期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就业前,对劳动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排除不适合从事放射性工作的疾病,如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在岗期间,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接触放射性物质的程度,制定合理的健康检查周期,一般为每两年一次,必要时增加体检频次。离岗时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为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完整的记录。

  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和放射性物质的类型,为劳动者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铅帽、铅围脖、铅围裙、铅眼镜、铅手套、一次性防污染用品等。劳动者应接受培训,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个人防护用品。同时,用人单位应建立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确保其防护效果。

  监测与应急措施:打造监测哨兵与应急铁军

  辐射监测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应按照法规标准安装辐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工作环境中的辐射水平,包括固定式剂量率仪、个人佩戴的剂量计及个人剂量报警仪等。固定式剂量率仪能够连续监测工作区域的辐射剂量率,并在辐射水平超过设定阈值时发出警报。个人剂量计用于记录每个工作人员一段时间内接受的辐射,定期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及时发现剂量异常升高的情况。同时,用人单位应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辐射评价,确保辐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应急响应放射工作单位应制订完善的放射性事故应急预案。预案应明确发生放射性事故时的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救援措施等。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使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操作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旦发生放射性事故,如放射源丢失、泄漏等,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如封锁事故现场、组织人员疏散、开展辐射监测和去污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同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事故情况,接受专业指导和救援支持。

  让防护文化扎根职场,放射性职业病可防可控,核心在于“技术硬实力+管理软实力+全员行动力”。从一道墙、一次培训、一次自查做起,共同织密职业健康防护网。

责任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