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时代炼丹术对“不朽”的执念,逐渐演化为当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完成了从“求长生”到“重养生”、从“炼外丹”到“修内功”的跃迁。
电影中,哪吒以莲藕之躯重生的意象,恰似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脱胎换骨——唯有去芜存菁、守正创新,方能在当代文明的熔炉中绽放新生,方能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大放异彩。
《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全程紧凑、引人入胜,笑点、泪点很多。其中一场“泪奔戏”发生在无量仙翁以天元鼎为工具,打算将哪吒、哪吒的父母以及龙族炼化为丹药这一幕。
泪水流过之后,不知大家可曾想过,这个情节不光反映了哪吒母子情深,还埋藏了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文化基因。观众一方面沉浸在电影剧情中获得审美体验,一方面不知不觉中与传统养生文化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在此再次向电影团队致敬:情感符合故事逻辑,故事扎根文化底蕴,三者被圆融地整合在一起。高,实在是高。
无量仙翁四处捕妖,最终目的是炼丹。他为啥执着于此?为什么不炼点儿别的?须知,在中国,炼丹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保健传统。从一开始,这个活动就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古人对生命健康长久的渴望。无量仙翁是一个寿考的老人形象,符合国人内心深处对长寿老人的感受。这种长寿的仙人,古人认为凡人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修炼成的。这个手段就是炼丹,工具就是炼丹炉——影片中的天元鼎。
在这方面,东晋时期的学者葛洪进行了概括总结。他在《抱朴子》中系统论述了炼丹术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的核心理念,认为丹药可使人“长生不死、肉身不腐”。
在书中,葛洪将炼丹分为“金丹”与“仙药”两类,前者以矿物冶炼为主,后者则注重草木精华的萃取。而这些丹药的主要服务对象,则是帝王权贵。从汉武帝招致方士炼丹,到唐代数位皇帝因服丹暴毙,再到明代嘉靖皇帝痴迷炼丹不务国政,炼丹术始终与权力欲望纠缠不清。正如影片中的丹药成为仙界巩固统治的工具,无量仙翁在金仙大会上一口气甩出9000颗仙丹,而申公豹兢兢业业干了好些“脏活”,才得了6颗而已。
炼丹修仙,上层的身体力行推动了社会风尚的跟风变迁。魏晋时人拿一堆石头来炼丹吃药,经常把身体皮肉搞得发烧,坐不住,走个不停;同时,非得穿宽大的衣服,还得穿屐不穿鞋袜,防止皮肤被擦伤。后人以为他们轻裘宽带、高蹈出尘,非常飘逸潇洒,美其名曰“魏晋风度”,其实都是吃药吃的。
从此看出,中国传统炼丹术的核心目标是“长生”,但实际效果与目标往往相悖。因为这类在丹炉中炼制出来的产品,绝大多数含有砷、汞、铅、铜、锡、镍、锌、锑等毒性金属化合物,吃了之后不仅不会延年益寿,反而会对人体造成致命的危害。在历史上,道士及帝王贵戚因服食金丹毒发身亡的可谓代不乏人。
对此,中医进行了一番纠谬的工作。沿用至今的中药丹剂,比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虽承袭炼丹术的制剂形式,却扬弃了其对“长生”的虚妄追求,转而聚焦于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真正向维护健康转型。
与此同时,传统炼丹术“铅汞调和”的理念也逐渐转化为“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智慧。发展到今天,中药丹剂生产已从对炼丹炉火候的玄学把控,升级为GMP标准下的精密制药工艺;从追求“五石散”的升仙幻想,转向基于成分分析的药效验证。
就这样,葛洪时代炼丹术对“不朽”的执念,逐渐演化为当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完成了从“求长生”到“重养生”、从“炼外丹”到“修内功”的跃迁。
电影中,哪吒以莲藕之躯重生的意象,恰似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脱胎换骨——唯有去芜存菁、守正创新,方能在当代文明的熔炉中绽放新生,方能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大放异彩。(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