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陈俐颖
近年来,跌倒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特别是在儿童与青少年群体中,其引发的伤害尤为突出,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深入了解跌倒的原因、危害,对于保护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易受跌倒伤害
课间十分钟本是孩子们放松休息的欢乐时光,却是昊昊(化名)的一场“噩梦”。
昊昊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2024年11月的一天,他如往常一样与同学结伴下楼。其间几个孩子顺着楼梯追逐打闹,昊昊一时“开小差”,不慎在楼梯上摔倒。
“许多同学过来帮我,但还是没办法站起来。”昊昊回忆道,随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被送往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昊昊的右侧三踝粉碎性骨折且骨折部位涉及骨骺,需进行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这一事件不仅给他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也引发了大家对儿童跌倒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深思。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调查研究,分析了2019年至2022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报告的跌倒病例情况,发现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三类人群最容易发生跌倒伤害。
为何跌倒是儿童及青少年很难绕过去的一道“坎”?郑大五附院肌肉骨骼疼痛康复科执行主任梁廷营给出了答案,“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平衡感较差。同时,其好奇心强,在探索环境时可能会忽略周围的危险。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协调能力比儿童好,但在参加一些高风险的体育活动或者行为比较冒失之时,容易发生跌倒。而且青少年在青春期身体快速发育,有时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控制出现短暂的不适应。”
跌倒非小事 伤害需警惕
在室内环境中,儿童常因周遭杂物的无序堆积以及地面的湿滑状况而面临跌倒的风险,窗台、阳台、楼梯等高处更是成为他们玩耍时潜在的跌落危险区,可能因跳跃落地不稳或在嬉戏中不慎摔倒而受伤。
在室外,游乐场与体育场是孩子们探索与活动的热门场所,但同时也暗藏着跌倒的隐患。复杂的娱乐设施和健身器材往往让缺乏足够判断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在体验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四岁的天天(化名),在一次游乐园探险中,不慎从高处跌落,导致骨折。
青少年跌倒的情况在学校尤为常见,特别是在参与体育活动和上下楼梯的过程中。例如,14岁的小李(化名)在跑步时不慎摔倒,导致了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同样14岁的小张(化名)则因地面湿滑而摔倒,造成了左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止点的撕脱骨折。这些跌倒事件不仅给患者的学业带来了重大影响,也严重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奏。
在梁廷营看来,儿童跌倒会对其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儿童骨骼韧性较好,跌倒后常见的是皮肤擦伤、瘀青。若是从高处跌落或者碰撞到尖锐物体,可能会导致骨折,甚至会出现颅脑损伤。另外,跌倒可能会给儿童带来惊吓,导致他们对受伤场景产生恐惧心理。
青少年跌倒后最常遭遇的是软组织损伤,如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擦伤等。而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的跌倒,还可能伴随肌肉拉伤乃至骨折的风险。鉴于青少年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严重的跌倒事故甚至可能对骨骼的正常生长造成干扰,如引发骨骺损伤,进而影响肢体的健康发育。
正确处理 避免小伤变大患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管康复师孙岩提醒,跌倒之后,若不做处理或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21岁的女生小喻(化名)便一直承受着10余年前一次意外摔倒的折磨。她在跌倒后并未进行规范的检查及处理,随后双膝便频繁出现疼痛与髌骨脱位的症状。起初,她仅感膝前有轻微畸形,并尝试自行复位。但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多次跌倒均伴随双膝髌骨脱位,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
儿童与青少年跌倒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家长们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安抚孩子的情绪,观察孩子身体有没有明显的外伤、出血、肿胀以及孩子的关节活动是否受限。随后,可按照RICE原则进行应急处理,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和抬高患肢(Elevation)。
休息(Rest)立即停止活动,让受伤部位得到充分休息,避免加重损伤。
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包扎受伤部位,以减少肿胀。注意不要包扎得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levation)尽可能将受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减少肿胀。
如果出现严重的疼痛、肿胀或者活动受限,应该及时就医,通过X光等检查来确定是否有骨折或者其他严重损伤。
若表面没有明显的伤痕,也要密切观察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有无头痛、呕吐、嗜睡、精神不振等异常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送医检查,排除颅内损伤可能。
守护儿童青少年安全 三方共筑防护网
跌倒对儿童及青少年的伤害不可小觑,除了在受伤之后及时对伤势进行判断,对伤口规范处理,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以免跌倒事件再次发生。孙岩认为,守护儿童及青少年的安全,需要社区、家庭及自身三方守护。
社区应打造儿童、青少年友好型社区,完善社区内的游戏场所和健身设施,确保儿童、青少年能够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玩耍和锻炼。
家庭则要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特征以及活动需求对家里进行适当的改造,消除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危险因素。
最重要的是,儿童与青少年需要提升对于跌倒风险和场景的认知能力。
除此之外,梁廷营认为,家长还应鼓励儿童多参加体育锻炼,如平衡木、跳绳等活动,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家长和老师要加强对儿童的监管,确保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活动。他还提醒道:“青少年在参加体育活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如合适的运动鞋,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防滑性能。走路时要注意周围环境,避免玩手机或者和同学打闹。定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