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生命的守卫者》: 抗癌利器,竟是我们自己

2025-01-04 10:5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百年来,人类对癌症有三次革命性的认知升级。

  第一次:发现癌症是一种“细胞病”——细胞失控增长,于是用放疗、化疗去杀死快速生长繁殖的癌细胞。

  第二次:发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基因突变导致癌症,于是开发了靶向疗法,各种“魔弹”应运而生。

  第三次:发现癌症是一种“免疫病”——逃脱免疫监管,于是发明了免疫疗法。

  如果说,人无法挣到认知之外的钱,那么也可以说,无法治好认知之外的病。从上述抗癌认知升级之路可以看出,对于“众病之王”癌症,唯有不断升级科学认知水平,才能一步步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正如在《生命的守卫者》这本书中,作者徐庞连提出:“如果我们对癌症治疗存在认知漏洞和偏差,要么很难享受到科学红利,要么会浪费金钱甚至遭受生命威胁。只有不断提高认知,提高‘人生免疫力’,才能避免风险和守卫生命。”

  基于此,作为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肿瘤免疫的新药研发科学家,徐庞连立足于严谨的科学精神,用简洁通俗的文笔,把历史与现实、医学与社会巧妙地勾连在一起,描绘出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免疫疗法简史”,给免疫疗法做了一次“吃干榨净式”的科普。

  垂死病中惊坐起,关键竟在我自己。读罢该书,让人不禁抚卷长叹:原来,抗癌的利器,竟是我们自己。正如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汤钊猷院士查房时,经常对患者说的:对付癌症,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抵抗力;即使最新的PD—1抑制剂等免疫疗法,也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免疫基础才能生效。

  与很多新生事物一样,免疫疗法问世后一直发展得磕磕绊绊,可谓是一场冒险之旅。作者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故事。后来的“癌症免疫疗法之父”、当时的威廉·科利医生,面对治疗癌症患者时的无力感,开始翻检病历,试图寻找奇迹。

  真让他找到了。多年前,一名肿瘤患者因为感染链球菌而罹患丹毒,发了高烧,奄奄一息。但是患者的求生意志很强,从发烧中幸存了下来。没有药物帮助他,他就是靠着自己的免疫系统,硬扛了过去。意外发生了,肿瘤慢慢缩小了。四个半月后,感染和癌症都从他身上消失了。

  科利医生立马去回访这位患者,最终在纽约的贫民窟找到了他——不仅活着,癌症还从未复发。这种神奇的自愈,被喻为“大自然的耳语秘密”。从此,从科利开始,一代代医生、科学家,开始沿着“以毒攻毒”的路子,探索免疫疗法的可行性,直到今天。

  这条路很曲折,但很好读懂。因为徐旁连用一连串故事、一连串人物,把这条路贯穿起来,并把医学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表达,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从这里延伸出一个话题,就是科普作者的水平,一方面要看对相关领域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要看讲故事的能力,得会“翻译”。

  比如,要讲免疫疗法的历史,得先讲清楚免疫系统是怎么回事。徐庞连是这么说的:“当你翻开这本书时,周围就有无数的细菌和病毒正伺机入侵你的身体。当人死亡时,微生物很快就会侵入人体,大快朵颐,肆意繁殖。而人活着时,这一切不会发生。因为在人体中,有一位默默无闻的生命守卫者,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守卫着我们的生命。它的名字,叫作免疫系统。”很具体,很形象。

  此外,作为中国的科普作者,徐庞连有意识地把中国智慧贯穿在免疫疗法的讲述中。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由于西方医学史很少记载中国人的贡献,我在这里简单讲述一下免疫在中国的起源,并管中窥豹地说明免疫对于人类的意义。”

  原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免疫思想,其体现就是那句著名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到了宋代,中国医生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来对抗天花,不仅使国人受益,还沿着丝绸之路传播,惠及多国。接下来,明代医学家马莳在注释《黄帝内经》时首次把“免疫”二字连用:“雨水后三浴,以药泄汗,可以免疫。”意思是免于疫毒所侵。

  这些知识都很有意思。就这样,通过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讲述,《生命的守卫者》带着读者通过免疫视角,重走了一趟医学探索路,重新认识了癌症和生命。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生命的守卫者,不负此生。(熊建)

责任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