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志勇在病房查看患者的情况 受访者供图
许爱国研判患者的病情 受访者供图
□记者吴文可
■核心提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该病患病率较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病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其患病知晓率仅为0.9%,肺功能检查率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因此,慢阻肺病的科普教育、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亟待加强。
今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世界慢阻肺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明确2024年世界慢阻肺日的活动主题是“知道你的肺功能”,提出广泛宣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肺功能检查的重视程度,加强慢阻肺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自我管理。
“知道你的肺功能”有何作用?慢阻肺病为何冬季容易发作?患者如何安然过冬……大河健康报记者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许爱国、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庞志勇解答慢阻肺病的常见问题,帮助患者正确自我管理,以畅快呼吸、安然过冬。
慢阻肺病是“沉默的杀手”
“慢阻肺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患者可能没有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症状,尤其在冬季更容易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许爱国介绍,慢阻肺病的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且呈进行性发展。
许爱国告诉记者,他曾在门诊上收治一位60岁的男性慢阻肺病患者。“该患者的吸烟史超过30年。早期出现反复咳嗽和白色黏痰,但并未引起他的重视。随着病情的进展,他逐渐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上楼梯和走动时明显加重。”许爱国介绍,该患者此时才到医院就诊,肺功能检查发现其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已经降低至正常值的50%。随着气道的持续阻塞,患者肺部容量变得更加有限,气体交换效率降低,逐渐发展为呼吸衰竭。“慢阻肺病患者常常在活动时容易感到气短,随着疾病的加重,患者可能需要吸氧,甚至出现氧合不足(低氧血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慢阻肺病不仅影响肺部,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许爱国介绍,长期缺氧(低氧血症)可能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称为肺源性心脏病。“以往我还收治过一位65岁的女性慢阻肺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她开始出现胸闷加重、双下肢水肿等症状。进一步检查发现她有右心衰竭,也就是发展到肺心病阶段。这是由于慢阻肺病导致她长期处于低氧状态,右心负担加重,使心脏逐渐失去有效泵血能力,导致心脏扩张和功能减退。”
慢阻肺病往往还会导致全身性症状,主要包括体力下降、肌肉无力、体重减轻等。长期的呼吸困难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进而导致身体虚弱。
“除了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慢阻肺病对患者心理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许爱国提醒,慢阻肺病可导致焦虑、抑郁的发生,严重者甚至需要转诊到精神心理专科治疗。
“慢阻肺病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咳嗽、胸闷、喘息、动辄加重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喘病’范畴;缓解期则归属‘肺胀’范畴,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外感、咳嗽、咳痰)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引起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肺气壅滞,致使气道不畅、胸部胀满、不能敛降。”庞志勇介绍,慢阻肺病不仅会引起呼吸系统相关症状,还会引起消瘦、食欲缺乏、失眠、抑郁等全身性症状。
“慢阻肺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早期没有什么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一旦有了症状,患者的肺功能可能已经丧失50%。”庞志勇表示,慢阻肺病作为我国第三大疾病死亡原因,是名副其实的“沉默的杀手”。因此,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知道你的肺功能”,是实现慢阻肺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关键环节。
出现五种症状警惕慢阻肺病来袭
许爱国介绍,慢阻肺病是多种环境因素与机体自身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慢阻肺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如下:
长期吸烟吸烟是慢阻肺病最主要的环境危险因素。“不仅包括主动吸烟,也包括被动吸烟以及电子烟。”许爱国介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以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导致慢阻肺病的发生。
遗传因素慢阻肺病有遗传易感性,与慢阻肺病有关的基因位点众多,如可导致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SERPINA1基因突变。
职业暴露暴露于职业性粉尘(如二氧化硅、煤尘、棉尘等)也是慢阻肺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质(PM)和有害气体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
许爱国提醒,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是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要提高对慢阻肺病的警惕:
吸烟或长期接触“二手烟”污染吸烟人群发生慢阻肺病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的4倍。
婴幼儿时期反复患下呼吸道感染早期呼吸道反复感染可能会增加患慢阻肺病的风险。
有慢阻肺病家族史家族成员,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慢阻肺病患者,个体发生慢阻肺病的风险更高。
居住环境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
职业环境长期从事接触粉尘、有毒有害化学气体、重金属颗粒等工作。
许爱国强调,慢阻肺病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慢阻肺病来袭,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上述高危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
慢性咳嗽这是慢阻肺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咳嗽,有时可能伴有白色泡沫样痰。
咳痰患者可能会咳出白色或透明的痰液,尤其是在早晨或晚上。
呼吸困难或气短在进行轻度或中度体力活动后,如爬楼梯或快步走,可能会感到气短或呼吸困难。
胸闷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有压迫感或不适,尤其是在深呼吸或身体活动时。
喘息在某些情况下,慢阻肺病患者可能会经历喘息,尤其是在呼吸道感染或暴露于刺激性物质时。
掌握三个妙招可自测肺功能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许爱国对记者说道:“肺功能检查可以说是慢阻肺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肺功能的各种参数,如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可以评估肺部的气流受限情况。特别是当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低于70%时,通常被认为是存在持续气流受限的一个重要指标。”
许爱国介绍,肺功能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肺活量测试、肺通气功能测试、支气管激发试验、一氧化碳弥散能力测试、胸部影像学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不同检查方法侧重不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气道的通畅程度、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肺的容积等信息。
肺功能检查不仅可以帮助确诊慢阻肺病,还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监测疾病进展、评估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工具。“通过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更有效地管理慢阻肺病患者的病情。”许爱国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阻肺病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查一次肺功能。
此外,对普通人来说,还可以通过以下三招自测肺功能:
爬楼梯测试尝试以平常的速度匀速上楼,如果一口气能上3层楼且中间不停歇,说明肺功能良好。如果需要歇一会儿才能继续或者到最后速度明显减慢,可能提示肺功能有损伤。
憋气测试深吸一口气后尽量憋气,如果能达到30秒左右,表示肺功能正常。如果憋气时间很短甚至不足10秒,可能提示肺功能受损。
观察唇色肺功能严重受损会影响通气,可能导致唇色紫绀。
慢阻肺病秋冬易发作患者做好防寒保暖
秋冬季节,慢阻肺病患者容易出现症状发作或加重。“这可能与气温降低、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有关。”庞志勇提醒,秋冬季节气温较低,可能会刺激呼吸道,诱发支气管痉挛,导致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同时,秋冬季节空气中的颗粒物较多,吸入肺部后可能会损伤肺部组织,增加慢阻肺病的发生可能。此外,秋冬季节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慢阻肺病患者呼吸道防御能力低下且整体抵抗力较弱,呼吸道感染可能加剧原有的慢性气道炎症,进而加剧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症状。
许爱国提醒,一旦确诊慢阻肺病,要积极进行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管理。以下是一些建议: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阻肺病管理的核心。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切忌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剂量。如有条件,可结合自身病情需要与医生的建议,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制氧机或呼吸机,储备急救药品。
戒烟和避免有害物质戒烟不仅能减缓肺功能衰退,还能减少呼吸道感染和急性加重的风险。避免空气污染、二手烟、工业污染、化学气体和粉尘等,也有助于控制慢阻肺病病情。
规律运动规律运动可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耐力,帮助身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此外,适当进行肺部锻炼,如深呼吸、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等,可以帮助缓解呼吸不畅。
合理膳食慢阻肺病患者饮食基本原则为“二高一低”,即高优质蛋白、高健康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建议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奶制品等,以及健康脂肪食物如深海鱼、牛油果、坚果、橄榄油等。
防寒保暖保持室内温度在适宜范围,避免受凉;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
改善环境室内空气过冷或过热,空气污浊或过燥都容易直接刺激气道黏膜,使气道免疫力下降,出现感冒,使慢阻肺病急性发作。因此,室内环境宜清洁温润,同时注意空气流通。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风险,建议每年及时接种。
定期复诊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需要遵照医嘱,坚持定期到医院复诊,每年至少做一次肺功能检查。“需要提醒的是,慢阻肺病患者若出现气促、喘息、胸闷、咳嗽加重、发热及痰量增加、颜色和(或)黏稠度改变等情况,可能发生了急性加重,需尽快到医院就诊。”许爱国说道。
庞志勇介绍,中医根据发作时的症状,将慢阻肺病分为寒热虚实等证型,治疗则需要通过辨证施治,结合患者的体质、症状和时令特点,采取健脾补肾、益气固表、化痰平喘等方法,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方案,以减轻症状、降低复发频率。
相关链接
慢阻肺病常见误区知多少?
慢阻肺病可防可治,坚持长期规范治疗,病情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很多人对慢阻肺病存在认知误区,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慢阻肺病的防治。
误区一:慢阻肺病反正也治不好,就不治疗了。
慢阻肺病可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如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等。坚持规范的治疗能够改善症状、避免并发症,降低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破罐子破摔”万万不行。
误区二:年纪大了,活动后气促很正常。
慢阻肺病早期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以咳嗽、疲乏为主),在体力劳动后出现,休息后可以缓解。后期逐渐加重,直至动则气促。不少患者认为年纪大了,活动后气促是正常现象,早期容易忽视。当患者出现严重气促去医院就诊时,肺功能往往已经受损严重,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一定要对慢阻肺病早期症状加以重视。
误区三:症状严重时才用药,症状好转后就自行减量或停药。
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需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治疗慢阻肺病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即使症状缓解了,不意味着没有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不意味着病已痊愈,切不可擅自减量或停药。
误区四:吸入的药物含有激素,用多了会有副作用。
很多患者“谈激素即色变”,担忧各种副作用,有时甚至不愿配合治疗。事实上,吸入药物的剂量非常小,常以微克计;吸入激素的剂量也仅为全身使用的几十分之一,主要作用于小气道及肺部,全身作用微弱,其导致的副作用也比口服药少得多。如因担心激素副作用而拒绝用药,反而会提高急性加重的发生风险。
误区五:注射、口服药物治疗比吸入药物治疗方便,见效快。
由于慢阻肺病的病变主要在肺部,因此推荐吸入药物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与静脉注射、口服药物相比,吸入药物经呼吸道直达肺部,起效更快,疗效更佳,同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少,因而不良反应小。另外,吸入药物携带和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吸入。
误区六:慢阻肺病患者一动就喘,不如不动。
很多慢阻肺病患者认为,自己稍微动一下都喘不上气,如果再运动,更会加重呼吸困难。事实上,对慢阻肺病患者来说,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通气功能,促进痰液排出,改善缺氧状态,减少感染机会,有效延缓慢阻肺病的不良进展。此外,适当运动还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七:没有明显的症状就不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病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肺功能可能已经损伤很多。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吸烟人群或长期暴露于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以实现慢阻肺病的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