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 刘文慧
不久前,我接到朋友电话,得知她家上幼儿园的孩子出现皮疹伴低热。根据孩子的照片,我初步判断可能是麻疹、猩红热或手足口病等感染性皮疹,建议她带孩子进行血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细菌感染迹象,因此建议服用阿莫西林和退热药治疗。然而,孩子病情随后恶化,皮疹蔓延至全身并呈现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在排除川崎病可能性的同时,我建议她继续按照猩红热对症治疗,并带孩子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经过连续治疗,孩子的病情在第五天开始好转,热峰下降,皮疹症状减轻。
猩红热是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多见于幼儿及学龄儿童。猩红热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行为即可传播病原体。此外,接触被细菌污染的用具也可能导致感染。
发热、咽部症状和皮疹为猩红热的主要临床特征。一旦得了猩红热,患儿可出现高热,多伴有咽痛,病初1~2天,部分患儿可见“草莓舌”,即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起。皮疹是猩红热的特征性改变,一般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发疹,从耳后、颈部蔓延至躯干和四肢。典型的皮疹是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出现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消退后皮肤会脱屑。皮肤褶皱处还可出现“巴氏线”。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仔细与以下疾病进行区别:常见的病毒性皮疹,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一般少有猩红热样皮疹,且各自有相应的临床特征。川崎病多见于低龄儿童,持续发热1~2周,可出现皮肤、黏膜、淋巴结病变三联征,可有“杨梅舌”、猩红热样皮疹,手足指(趾)末端硬性肿胀及膜状脱皮,伴血小板增多,可以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等血管炎性疾病。
一旦确诊猩红热,建议进行抗感染治疗。猩红热患儿早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可缩短病程、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减少向密切接触者传播的机会,还可以预防风湿热的发生、减少化脓性并发症。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应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一旦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