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在发布会上表示,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多举措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我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
此次发布会透露,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覆盖人群以0~6岁儿童为主。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雷正龙在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体系建设、策略措施,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在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方面,雷正龙介绍,全国传染病疫情总体保持稳中有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艾滋病病死率、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消除疟疾论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重点地方病区县总体控制,消除率达到99.9%。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免疫规划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我国当前实行的免疫规划制度,由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覆盖人群以0~6岁儿童为主。
对此,《医改界》总编辑、北京三医智酷医院管理发展研究院院长魏子柠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免疫规划作为我国长期实施的基本政策,是国民健康一个重要的支撑。
“例如针对儿童的许多疫苗,都是要求必须接种的,可以说,通过长期开展免疫规划工作,让中国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魏子柠强调。
吴良有介绍,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政府重视,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每年已超过40亿,2012年以来,多次安排资金用于疫情应急处置、冷链建设、监测能力提升等专项工作。
二是完善法规,依法实施免疫规划。2019年出台了全球首部《疫苗管理法》,制定修订《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构建了疫苗和预防接种的管理制度。
三是健全体系,服务能力日臻完善。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免疫规划监测管理体系和县、乡、村三级预防接种服务网络。目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四是加强监测,工作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国家和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实现各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和全国疫苗追溯协同平台的对接。
五是科学防治,疾病控制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我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我国实现了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2014年我国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控制目标。目前,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四类慢病过早死亡率下降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是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核心指标之一,据吴良有介绍,过早死亡率是指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亡的概率。
“之所以要关注过早死亡,是因为30到70岁的人群是社会重要的劳动力人群,劳动力人口的过早死亡,会极大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阻碍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吴良有解释。
他指出,慢性病是导致人群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管理等各方面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2021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5.3%。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超过了3个百分点,降幅达到了17.3%,这个年均降幅接近全球平均降幅的3倍。”吴良有介绍。
魏子柠表示,我国在慢性病防控上下了很大功夫,例如从2010年起,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有效的防控工作协调和运行机制。
“无论这次发布会公布的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数据,还是此前公布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都可以看出我国在重大慢性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魏子柠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