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8月4日凌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一名新生儿呱呱坠地。
在六院实行封闭管理、停止诊疗的特殊时期,这个刚出生的新生儿带给在场医护人员的不仅是新生命诞生的喜悦,还有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新生儿的妈妈是六院重症肝病科的护士陈园园,今年26岁。7月底,预产期临近、正准备休产假的她,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被隔离在了医院。
8月3日晚,她开始出现临产征兆。科室伙伴赶紧把她医院送到妇产科,经过评估,妇产科决定为她实施剖宫产。
她的家人都在二七区封控区域,经协调,她的丈夫得以走出小区来到医院,在产房外和她一起等候孩子出生,并在医院陪伴和照顾她。
产房和手术室都已进行了严格的消杀处理,这里的医护人员都身穿隔离衣、戴着面屏,全力以赴保障母子平安。
这是陈园园第二次生产,和第一次生产相比,她的感受更多更深。预产期临近被隔离在情况复杂的医院,心中难免害怕。在产房等待手术时,一阵阵的宫缩以及内心的紧张,让她浑身有点发抖,妇产科的医生护士握着她的手给她暖手,陪她聊天分散注意力。
看着一群医护人员围着自己忙碌,想到老公就在手术室外等候,她心中稍稍安定。
8月4日凌晨一点,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名男婴来到这个世界。母子平安。
第一次看到孩子,把孩子抱在怀里,陈园园百感交集。“孩子平安健康,所有的苦、所有的痛都值得。”
老公见到她时,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感谢她的辛苦。在这么特殊的时间和场合,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温暖和感动。
离开手术室,她住在妇产科的病房里,整个病区只有她一个产妇和新生儿,她的月子餐和老公的普通餐有人给送到病房,新生儿常见的一些问题也都有医护人员及时解决。
和平日的妇产科病房相比,唯一不同的是,医护人员全都穿着隔离衣。
陈园园恢复得很快,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慢慢地生活能否自理,能和老公一起照顾宝宝了。8月6日上午,医院协调了车辆,把他们一家三口转移到隔离点。隔离点生活设施比较齐备,也方便照顾孩子。
说起孩子的名字,夫妻俩决定给孩子叫亦宸。亦和疫情的疫同音,宸意味着大气、美好。给孩子取这个名字,希望孩子能够记住自己出生在疫情期间的特殊场合,也希望疫情赶紧结束,生活重回正常轨道。
陈园园说,自己是一名医护人员,深知自身的责任。孩子长大,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医生,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尧青 王璞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