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定义学生欺凌,专家提醒:根治学生欺凌惩戒与关爱需并重

2021年06月15日08:12

来源:大河健康报

  电影《少年的你》中女主角陈念经历校园欺凌后

  □顶端新闻·大河健康报记者梁露露

  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正式施行。

  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对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了定义,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以及监护人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指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哪些原因造就了青少年成为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和安抚?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心理救援队(河南)暨河南省第十五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建宏。

  学生欺凌给受害者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演员马思纯自爆在上中学期间,经历过学生欺凌,并将学校比喻为地狱。中学期间,不仅有同学当着全班人的面,大声念出马思纯与朋友的来往信件,还有同学嘲笑她身材肥胖,后来连她跑步速度快都成为同学们嘲讽的话题。甚至有同学在马思纯的可乐中放粉笔末、抹布水、拖把水,等她喝下后,另一位同学才将真相告诉她。

  忍无可忍的马思纯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原本希望老师能够制止此类事件的发生,然而老师只是让对方道个歉。此后这场学生欺凌变本加厉。

  她不知道同学们为何如此讨厌自己,在遭受了近3年的学生欺凌后,她的性格开始变得自卑怯弱。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不好,将自己置于天平比较低的那一端。

  成为演员后,马思纯总喜欢饰演一些叛逆的角色,以期从别人的故事中弥补自己肆意的青春。她曾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便是吵架的戏份,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来宣泄自己的各种情绪。

  马思纯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欺凌事件屡见报道,但因涉及学生的隐私,很多事件往往得不到进一步的追踪。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学生欺凌的话题,许多网友分享自己曾遭学生欺凌的经历:被扒光衣服拍照、拳脚相加甚至遭到性侵犯。更多时候,学生欺凌不止来自于这些肢体冲突,还有一些恶语相向、嘲讽、恐吓、孤立,这些行为都给受害者留下了极深的心理创伤。

  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学生欺凌产生的主要原因

  张建宏向记者讲述,在心理门诊见到的案例中,尽管一些学生欺凌行为已经涉嫌未成年人违法,但许多家长以及学校希望以“私了”的方式来处理类似问题。其实对施暴者以及受害者来讲,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为以后心理问题的出现埋下了种子。

  他表示,首先,青春期本来就处于非常动荡的心理发展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面临诸如学习的负荷、青春期的困惑、升学的压力、家庭矛盾等种种困扰,情绪不稳、喜怒无常、冲动行为在此背景之下时隐时现,并成为学生欺凌行为出现的主要因素。他们通过攻击性行为,如欺凌同学,以释放压力并获取心理上的满足。

  其次,老师不合理的行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待其他同学的方式,比如体罚、打骂等。

  “我曾在门诊中遇到一个案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一位女生的手机扔到水池之中,并当众严厉批评,该女生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有一定的不良示范作用,使一些学生在潜意识里认同和模仿老师的攻击性行为。”张建宏讲道。

  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学校和监护人监管教育的缺位,以及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学校逐渐形成一个具有负能量的团伙,行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模式,比如排他、利己、低自尊、自我中心、冲动性、无目的性,等等,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和目标,常会出现欺凌行为。

  最后,个别被施暴者遇到欺凌后的忍气吞声、施暴者家长常见的护短行为、学校和老师的不作为和息事宁人的态度,也会造成学生欺凌行为反复出现。

  遏制学生欺凌从惩戒与关爱入手

  张建宏表示,对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家长应该理解和关心孩子,耐心倾听、共情和抚慰孩子的心理创伤,共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主客观因素,多陪伴孩子,以帮助孩子及时走出心理阴影和重新确立安全感。

  同时,告诉孩子邪不压正,要积极面对,把遇到的学生欺凌当做心理成长的难得机会,避免以暴制暴。

  孩子如果遭遇学生欺凌,要及时求助于老师、同学和家长,多进行沟通,不要压抑自己。同时,可以选择求助心理医生,早期心理干预对学生欺凌受害者尤为重要。

  而对于学生欺凌行为的施暴者,特别是核心成员,首先要严厉处罚,要让他们知道,做坏事不能心存侥幸,任何不合理的攻击性行为都会受到制度、道德和良心的惩罚,都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让孩子逐渐深刻理解什么是约束之下的自由,让惩罚带来的痛苦和冲动欺凌行为之间建立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联系,以有效制约下一次欺凌同学的行为。

  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千万不要放弃孩子,向孩子表达,我们痛恨和想要改变的仅仅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父母永远准备随时迎接迷途知返的孩子,父母也会像以前一样爱你。

  不仅仅受害者的心理问题需要关注,施暴者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忽视。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医师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做一下评估,共同拟定一个心理调适的方案。


编辑: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