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林辉
“肝豆病”全称“肝豆状核变性”,是由肝脏对食物中铜离子丧失新陈代谢功能而导致体内大量铜积累引起的一种特殊性先天性疾病,患者俗称“铜娃娃”。
肝豆病无法根治。患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医院复诊,配名为“青霉胺片”的小品种药,辅助排铜。然而,在四年前,“青霉胺片”这种救命药却一度断货。
如何让短缺药不“短命”?近年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积极建立健全短缺药治理长效机制,社会责任心强的药企积极保障供应,使得短缺药品“一药难求”的情况得到缓解。
药品短缺,利润是主因
小品种药是指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易出现临床短缺的药品。
短缺药的成因复杂,工艺、成本、市场等各种因素都有,保供也是世界性难题。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利润低,企业缺乏积极性是造成低价药品短缺的真正原因。
比如,鱼精蛋白的原材料,需要从一种深海鱼类的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而且根据目前的技术,只能从鱼的精子中提取,不能化学合成,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最主要的原因仍是这些低价药品的低利润难以调动起药企的生产积极性,最终会慢慢被厂商中断生产。
对症下药,多部门联动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力图破解短缺药品的问题。
2017年6月,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
2018年,针对小品种药(短缺药)市场用量小、企业生产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国家药监局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共同组织开展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实现100种短缺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药联体全程护航保障供应
要解决小品种药的供应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原料药和其他原材料的配套供应问题。
2018年,上海医药联合全国26家企业共同成立全国首个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简称“药联体”),成员单位覆盖贸易、原料、辅料、包材、制剂、研发等生产企业。所有成员单位达成共识,构建长期、稳定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原料制剂产业链一体化。
“正是有了药联体,才有了今天青霉胺片的稳定供应。”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上药信谊董事长顾浩亮说,当时,由于原料药缺乏,全国范围出现大面积青霉胺片断货。上药信谊立即着手解决青霉胺原料的短缺问题,与江西东风制药有限公司签订十年协议,由江西东风投资1000万元新建原料药独立车间,彻底解决了青霉胺片的短缺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该目录共纳入121中罕见病。上海医药是国内拥有罕见病药品批文最多的企业。
据顾浩亮介绍,未来,上海医药将进一步发挥“药联体”平台作用,进一步探索短缺药、罕见病用药国家医保和商保政策的结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