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身边的大师

卫辉好村医躺着看病29年,让无数病人站直了出门

2020-01-03 10:29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刘向东本报通讯员刘奕昕

  卫辉市汲水镇下元村是一个有4000多人的行政村。一条不长的主街道上,有着七八家小诊所。其中一家门外,每天一大早就有人排队候诊。是这家诊所的医生医术高明,还是有专科特长?

  早上8点,诊所开门,候诊的七八个村民拥进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诊室。

  一张桌子,两条长凳。桌边的床上,侧躺着一位盖着花被子的老人。他正是诊室的医生,名叫张太山,今年65岁。

  前一天,他刚完成了乡村医生竞聘上岗考试。他是卫辉市所有参加考试的乡村医生中唯一一个不在考场,而是躺在床上答完试卷的人。

  题答得怎么样?他说:“都是我经历过的事儿,答得不差。”

  整整29年了,他就侧躺在床上为患者诊病。

  在收费室翻看他开出的处方,每天都有100多张。

  有什么专科特长?他说:“我是全科医生,没啥高明医术,能看的病就看,看不了的就建议到大医院去。”

  一

  这是一个家族式的乡村卫生所:张太山和儿子张来是医生,女儿负责收费、取药,儿媳妇负责护理。不过,张来的诊室经常没有患者,他不得不跑到张太山的诊室里打下手。

  这里早8点开门,晚9点关门。护校毕业的儿媳李芬解释说,只有关了门,老人才能吃上晚饭,才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坐在床沿上“活动”一会儿——他的腰椎上有一块钢板,脊椎里拧着一根螺丝,坐久了,身体受不了。

  张太山的枕边,除了简单的诊疗设备,还有一部固定电话。儿子、儿媳每晚离开诊室回家时,会把电话线顺手拔了,但经常早上来时,电话线是插着的。为这事儿,他们和老人争执过,怕他休息不好。老人说:“不是急病,谁会半夜给咱打电话?”

  早上7点,老人侧卧在床上吃饭,8点开始诊疗;午饭后,他会把一直向左侧着的身子向右转动几下,若门外没有候诊的患者,他能休息一会儿再继续接诊,直到晚上9点……其间,他尽量不喝水,“一喝水就想尿,耽误事儿。”

  阴雨天,身体里的钢板、钢针让腰椎、脊椎极不舒服,他也尽量不去翻身,“患者都在屋里等着哩,我把脊背对着人家,像啥话啊?”

  中午来的患者,会静静地坐在诊室外的长椅上等候。稍有声响,张太山就会搁下饭碗叫他们进去;半夜里,如果不是特别紧急,他们也很少给张太山打电话,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身体状况,需要休息。

  二

  3岁时,张太山得了脊椎结核病。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限制,他腰部落下了残疾。为了生活,父母曾想送他去学唱卖艺,但他坚持要读书。从小学到初中,他是班长、课代表、学习标兵,也是班里最早加入共青团的学生。高中刚上一年,村里急需一个“文化人”,他被选中了。村里想安排他去村小学任教时,他拒绝了。他说他的形象不佳,担心会对孩子们有不好的影响。

  早在上四年级时,张太山就被电影《红雨》里的赤脚医生红雨感动了,他立志要像红雨那样当一名治病救人的赤脚医生。然而,身体重度残疾,当赤脚医生谈何容易啊?张太山一次次向有关部门申请,想得到一个去县卫校学习的指标,却一次次被拒绝。一个重度残疾的人,学成后能为人民服务吗?

  从大队到公社,再从公社到县里,张太山跑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在1976年如愿进入县卫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大队卫生室,成了一名乡村医生。

  1990年,病魔再次逼近张太山。一次雨夜出诊后,他的腰椎病更严重了,不得不进行手术。手术后,他再没能站起来。

  “那个时候我想过放弃。可我又不能放弃,三个孩子都还小,这个家离不开我。更重要的是我还有理想,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张太山说。

  三

  “不能坐着诊病,我还不能躺着诊病吗?”从那年起,问诊、检查、开处方,张太山就只能侧躺在床上完成了。每次诊疗,他用左小臂支撑身体,努力扬起头望闻问切,然后开处方,写医嘱。

  一位60多岁的大娘和她的儿子来了,她抱着孙子走进了诊室。大娘说,几十年了,他们一家三代人都是在张太山这里看病。“便宜。”大娘说。她的儿子在一边接腔:“省事儿。”

  诊所墙上公示着价格:心电图4元,尿常规5元……

  药品、诊疗价格便宜,医生、护士耐心,村民们都愿意在这里看病。张太山的儿媳李芬说,一些价格高的药,他们会拆开散卖,“让患者自己感觉有效果了,再来买几天的,这样就避免了浪费。”

  “老先生看病是中西医结合,他会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做有针对性的检查,而不是一来就给开一大堆检查单子。”已经嫁到城区10多年的一个邻村妇女说,这些年,只要她和家人有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就是张太山。

  二儿子张来10多年前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来了,虽然他的“牌子”大,但在这个村诊所里,他往往只能给张太山打打下手,只有在巡诊时,他才能一展身手……

  29年了,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午休,在简陋的诊室里,张太山拖着病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侧卧在床上,为来自下元村,来自卫辉、辉县、新乡市区,甚至鹤壁、安阳、郑州等地的患者诊病治疗。

  每周六晚上9点后,他还会有一段快乐时光:儿子会抱着他回家洗一次澡。

  他想在天气晴好时出去晒晒太阳。可至今也没有机会,因为病人太多,他离不开。早几年,他还有一个愿望:60岁退休后,把自己坎坷的一生写一写。然而,65岁的他,几乎没怎么离开过他的诊室。

  采访那天,从下午3点到6点,张太山开出了47张处方。他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翻动一次身体。因为始终没有机会采访张太山,晚上6点,张来不得不暂时“关”上了诊室的门——他请求那几位不太急的求医者稍等一会儿。

  张太山说,是工作让他忘记了身上的病痛。而他能够坚持29年,则是源于患者对他的信任和他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这么干下去的。”

  夜幕深沉。记者走出张太山的诊室门时,走廊里的长椅上,静静地坐着五六个候诊者……

  采访手记

  走进张太山诊室的瞬间,记者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一个几乎24小时都躺在床上的“病人”,他靠怎样的信念支撑,在29年漫长时间里,一直在为乡亲看病治疗!

  平心而论,我相信他没有比大医院医生更精湛的医术,他看的病只是些头疼脑热。可正是这些小病,经常困扰着乡村百姓。为什么他们一有病首先想到找张太山?恐怕不仅仅是他这里看病便宜、省事儿那么简单……

  当张太山说很想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出去晒晒太阳时,记者无语。对这个早上8点开始工作,晚上9点关门吃晚饭的老人来说,这竟然成了一种奢望。其实,他并不需要为自己的病体找任何理由,就可以在晴朗的天气里享受一下阳光的。看到他为了患者连水都不喝、连身都不愿翻时,我不由动容。敬由心生。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