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提起儿科,大家不禁想到生病的孩子,焦急的家属,柔弱的宝宝,令人心疼不已。近来天气转凉,儿科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来袭,走,去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儿科看看是啥情况。
第一面锦旗
9月7日,一名68岁的婆婆带着儿子儿媳拿着一面锦旗风尘仆仆地赶到儿科,当她再次见到科主任、护士长和管床医生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原来,婆婆一人带孙,孩子初始发热、咳嗽时未特别在意,五天后孩子忽然呼吸困难、憋喘、高热不退,婆婆只身一人带着宝宝前来就诊。在颐和儿科,医护团队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就诊便利。
护理上,连续无间断守护,哄娃、订饭、洗头、缴费,事无巨细。医疗上,一天六到八次查房,直到患儿病情完全得以控制。当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赶到后,婆婆激动地说:“你们必须感谢他们,这家人对我真不错,不然,我可是要受罪了。”
一句“这家人”,令医护人员无比动容,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婆婆的三个字让人无限欣慰。
第二面锦旗
9月19日,一对外地夫妻携儿子出院之际,再次将一面锦旗送给儿科。
“看着主任、医生、护士们,为了孩子忙前忙后、耐心负责的样子,我特别感动!”孩子妈妈说,自儿子出生这几年来,他们经常带他看病,这次专门从三门峡赶至郑州。
在郑州颐和医院,医生经常来查房,询问“今天好些了吗”。护士们也很温和,“宝宝,该做雾化了”。每个工作步骤都是耐心引导,扎针时也轻轻地,都是一针穿刺成功。
一声声轻言细语,一个个耐心细致的举止,让这对夫妻深受感动,在这里就诊感觉特别踏实。
第三面锦旗
9月27日,早上晨会交班时,又一位家长把一面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疾病很无情,它不管家长是否劳累、身体是否吃得消,孩子一次次不舒服,痛在儿身,疼在妈心。”患儿妈妈说道,但是在颐和儿科,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技术和真诚的爱心去治疗、护理患儿,不仅把这次疾病治好,同时帮她分析孩子生病的根本原因,以及吃奶、睡觉不好的干预措施。
“对于我们这些新手妈妈来说,有了颐和儿科团队的强大支持,我感觉照顾孩子不再吃力,心情也舒畅多了。”患儿妈妈说,宝宝体质好了,我们做家长的也轻松了,必须得感谢颐和儿科。
赞誉背后是医护的坚守
能够得到患者的信任和赞誉,在颐和儿科并非个案。那么,为何短时间内这么多锦旗鱼贯而行、感谢连绵不断呢?
原来,颐和儿科新来了一名儿科主任。在短短三个月内,他团结带领全科人员,生活上互相照顾,工作上互相扶持,使患儿及家长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康和踏实。他就是郑州颐和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高大汉。
30年来,高大汉毫无保留地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儿科医学事业,在新生儿重症、PICU、小儿脑性瘫痪、癫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和疑难杂症诊治方面颇有研究。
工作中,高大汉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全科,对待患儿视如亲人,不肯让患儿及家属多一丝困扰和麻烦,多花一分钱、多跑一趟腿。
生活中,他与爱人分隔两地,连中秋佳节也未曾团圆。对他来说,工作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不少人劝他停停歇歇,但他总是淡然地回答,过了这阵子吧,等科室发展起来再说。
每次外出,即使是在异地,高大汉也不会超过10个小时,不看到病人他就心里不安。到郑州颐和医院100余天,他成功塑造了临床医师的一个新名字——住院主任医师。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高大汉认真践行这一理念,充分丰盈了一位“踏踏实实给孩子看病,勤勤恳恳为科室服务”的医者形象,在颐和儿科塑造了学习榜样。
历经岁月洗礼,对病人和蔼的笑容定格成脸上的皱纹,曾经风华正茂,如今两鬓渐白,可高大汉主任始终精神矍铄,精力充沛。
做平凡事、做本分人,不求名、不求利,兢兢业业、勤勤勉勉,高大汉把这些做到了极致,他的名字、他的故事无形中成为了榜样和力量,为这样的儿科好医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