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亮出了“心理健康”医疗服务能力“家底儿”:本市目前共有25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中有112家设有精神科(心理)门诊,综合医院中有52家开设了心理(精神)科。本市计划为4万名居民提供线上筛查服务,并对2000名心理健康高风险居民提供线下干预服务。
为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常见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市卫生健康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房山区、怀柔区开展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筛查与干预Ⅰ期项目,计划对4万名居民提供线上筛查服务,并对2000名心理健康高风险居民提供线下干预服务。
该项目通过“暖翼——知心心理测评平台”为居民提供自助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服务,及早识别可能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完成对3.1万人的自评筛查,筛查高风险9000余人。项目还将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问题干预服务,如线上心理疏导干预、心理热线咨询服务、个体化心理咨询与干预服务。
目前,本市已经形成了精神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和心理科、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多类别、多层级的共同参与、面向群众的心理卫生服务综合体系和精神疾病康复护理体系。全市共有精神专科医疗机构25家;市级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区级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6家;有3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其中有1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精神科(心理)门诊。综合性医疗机构中,有52家有心理(精神)科,可以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
全市大中小学校均建立心理咨询场所,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心理服务机构有61家,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类心理服务机构有238家,涵盖了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咨询督导、临床技术和特殊人群心理康复等专业领域。北京市医疗机构中,精神科专业人员总数5563人,其中心理治疗师95人,心理咨询师95人,精神科医师、助理医师1213名,精神科护士2695名。北京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国内外比较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记者 贾晓宏)
相关新闻
三类人最需要关注心理问题
本报讯(记者 贾晓宏)青少年、女性和老人要特别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昨日,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王绍礼提示,这三类高危人群,一旦发现心理问题,一定要积极应对。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迈进社会的过渡期。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面临多种危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很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王绍礼说,我国3.67亿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女性因为拥有细腻的心思,与男性相比,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及焦虑症。到了老年期,人的器官开始老化,功能出现衰退,各种躯体疾病陆续出现,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其他的还有老年期谵妄、痴呆、老年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
王绍礼介绍,出现心理不适,首先可以自我调节,包括正确面对压力。遇到挫折时,转移注意力,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敢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社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学会宣泄。用积极的方式与人沟通。一旦觉得自己心理压力过大,自我调适无效,就应积极求助于专业人员。
49名“慢病健康卫士”上岗
本报讯(记者 刘欢)昨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举行的慢病宣传日活动中,49位“慢病健康卫士”正式上岗。未来,这些医务人员和疾控专家将为广大市民和社区医生拉起一张慢病防控网。
天气转凉后,人们的血压容易偏高;户外活动减少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随之增高。秋冬季也是心梗、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慢病的高发期……当前,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5%。慢病在我国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
“慢病防控是一项综合、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中日友好医院疾控处副处长郭丽萍研究员介绍,为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未来,来自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和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等多个科室的“慢病健康卫士”,将面向公众推出多学科联合义诊以及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他们还将通过定期培训,把最前沿的慢病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社区医生,帮助他们提高慢病管理能力,早期识别慢病潜在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