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房颤:心“乱”更要投对医 早诊早治最关键

2019-06-10 16:44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6月6日是第7个“中国房颤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治愈房颤,健康相伴”,当天上午,郑州启动科普宣传活动,旨在推进中国房颤疾病教育工作,提升公众对房颤及并发症的认知,引导更多大众关注房颤,并号召高风险人群早诊早治,防患于未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董建增、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袁义强、河南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邱春光、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病区主任王现青受邀出席

  心“乱”莫心慌 病急也要投对医

  “房颤的原名叫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会不断增加。患病率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董建增介绍:“通过心电图可以看到,房颤患者的心跳往往会达到100-160次/分钟。该疾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乱’,发作没有固定的诱因和规律,就像‘失控’了一样。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个房子,心脏壁上则布满房子里的电路,房颤是最常见的心房电路紊乱现象。”

  河南省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邱春光表示:“由于房颤疾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感觉因患者本人的体质而定,有的房颤患者会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有的患者则心跳无明显增快,毫无觉察。所以往往发展到严重的房颤,引发了中风、瘫痪,甚至死亡。也有房颤患者由于走错门诊而误诊,造成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我国房颤患者超1000万 卒中风险率增加5倍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颤患病人数已经超1000万,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300亿元人民币,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除了高昂的医疗费用,房颤还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其他严重后果,尤其对于部分没有明证症状的房颤患者,更易延误治疗,导致心脏会逐渐扩大,增加心力衰竭以及脑卒中的发生率,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房颤人群的卒中风险为非房颤人群的5倍,随着患者年龄越大,由房颤引发脑卒中的风险比例越高。”董建增这样概括房颤和卒中的关系,“这种风险升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脏无规律的搏动,血液流得很慢,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跑到心脏里面,随血液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导致脑卒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脑梗’,进而导致预后不良。”

  2019年公布的CABANA研究亚组数据,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降低所有年龄组患者房颤复发风险,其中65岁以下患者获益最大,全因死亡风险下降59%。这提示,在制定房颤治疗方案时,不管患者年龄如何,均可以从导管消融治疗中获益,而且越年轻,获益越大。

  治愈房颤早诊早治最关键

  “虽然房颤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慢性病,但是治愈成功率很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导管射频消融为有需求的房颤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虽然它被作为房颤首选治疗方式,但具体情况还需视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而定。”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袁义强表示。

  那么,对于已经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术后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二病区病区主任王现青表示,患者手术后应坚持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摸脉搏、去医院做心电图或者佩戴可穿戴设备对心电进行监测等方式,来确认房颤是否再次来犯。此外,他强调,对于曾有过脑卒中的患者,需要坚持抗凝。

  “培养公众对房颤预防和早诊早治意识是重中之重。目前,公众对房颤疾病认识严重不足,患者知晓率仅为40%,25.9%的中国房颤病人没有接受任何治疗”,袁义强介绍道,“通常来说,65岁以上、合并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都是高危人群。最重要的一点,相比普通人,房颤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心力衰竭、心率衰竭、痴呆,甚至死亡风险都大大增加。本次房颤公益宣教活动的正式启动为加强公众房颤疾病教育,提高全民心脑血管健康素养,促进形成健康生活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为止,“治愈房颤,健康相伴”公益活动已陆续在北京、广州、成都、郑州全国4座城市陆续开展,旨在推进中国房颤疾病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