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名医访谈

郑大一附院专家谈心外科发展:微创导管技术让心外科“飞起来”

2019-04-10 10:00 来源:大河网

  

  核心提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河网健康频道特别推出“与祖国同行,医路有你”系列报道,通过采访郑大一附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学科带头人,讲述医疗重点学科的发展历程,展现河南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就,彰显河南医疗卫生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展望河南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

  心脏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跳停止的那一刻便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刻。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类的生命安全被一个名叫“心血管疾病”的杀手觊觎着。有一群勇士,不畏挑战,时刻准备抵御侵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心脏外科医生”。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三科主任徐敬做客大河网演播厅,为广大网友讲述心脏外科的发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三科主任徐敬做客大河网演播厅

  心脏外科起步晚发展快 常见疾病手术治愈率高

  心脏外科是临床外科学中起步较晚,但又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门外科学分支。限于医学条件的不成熟,在200年前,给心脏做手术还被认为是一个很愚蠢的狂想。

  据介绍,1920年,从心包切除术起步,心脏外科终于步入了外科领域。直至20世纪50年代,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才真正打开了心脏外科的局面,使心脏外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0年之后,随着医用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微创小切口手术、胸腔镜手术、机器人技术等逐步应用,尤其是近几年的微创导管技术,使很多患者摆脱了体外循环,真正实现了微创,安全性越来越高,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经济负担。

  “心脏外科所治疗的常见心脏病有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胸主动脉瘤、心包疾病、心脏肿瘤等。这些疾病都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传统的体外循环支持下,都能很好地完成治疗,手术成功率基本达到99%,而且手术效果也很好。”徐敬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心脏微创导管技术在郑大一附院心脏外科手术上逐步应用,就真正地实现了创伤更小、安全性高、康复更快。

  微创导管技术发展迅速 成心外科发展又一里程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那么,心脏外科的微创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有什么区别或者不同呢?

  徐敬介绍,传统的心脏手术是正中开胸或者侧开胸,要建立体外循环,把心脏停下来,对心脏的缺损或者瓣膜进行修补置换,再把心脏缝合起来,重新复跳后把体外循环撤掉。因患者体质不同,心脏复跳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术后需要监护观察。

  现在的微创导管技术,经过胸腔切开小口或不切口,直接导丝疏通或用导管把瓣膜输送到封堵或置换的位置,患者在局部麻醉或者清醒的状态做手术。切口非常小,无需体外循环,患者少受罪、康复快。

  那么,是不是心脏外科所有疾病都适用最新的微创技术呢?

  徐敬说,随着近几年的导管技术在心脏外科应用,适应症也在慢慢地扩大。包括瓣膜病的导管置入、包括冠心病的杂交手术。最值得一提的是夹层动脉瘤的杂交技术,一半用导管技术,一半做传统手术,可以在不停跳、不深低温、不体外循环下去完成这个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是非常的低的。“我们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判断患者到底是适合传统手术还是适合微创。传统手术目前还是主要的手术方式,但是微创导管技术的适应症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强。”

  在徐敬看来,心外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如果把体外循环作为心外科‘站起来’的一个标志的话,那么现在的微创导管技术,也可以称得上是让心外科‘飞起来’的一个里程碑了。”

  郑大一附院心脏外科全国领先 发展目标明确

  据了解,郑大一附院心脏外科开诊较早,全国的第一届心血管会也是在郑州举办的。

  徐敬说:“郑大一附院有很好的基础,在几代心脏外科主任的努力下,我们心脏外科已经发展到五大病区,近300张床位,年手术量超过3000台,手术成功率99%。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郑大一附院都在全国排在领先位置。”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心脏外科上致死率最高的两个病就是房颤和中末期心衰,所以我们想加大临床研究力度,争取让成功率更高。”徐敬说,在微创导管技术方面,未来要扩大适应症,覆盖更大范围的病人,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学习,使患者受益更多。(张黎光 实习生 王晓颖/文 牧堃 贾志昊/摄像 实习生 张凯丽/剪辑)

  专家简介

  徐敬,男,1964年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三科主任。省、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河南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低温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河南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冠心病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卒中学会动脉粥样化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年。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专著2部,新型实用专利1项。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