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滚动新闻

评论:别再被“酸碱体质”伪科学忽悠啦

2018-11-14 10:08 来源:北京晨报网

  最近,美国一桩有关“酸碱体质”说法的诉讼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屡次被诉的“酸碱体质”说法的鼓吹者罗伯特·杨,这次被法院裁定赔偿给一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的巨款,因为他实施的“碱性疗法”不仅没治愈患者,反而让患者癌症扩散,错过治疗机会。尽管近十余年,医学、科学、科普界人士一直在澄清“酸碱体质”说法的伪科学实质,但市面上仍存在众多宣传改变“酸碱体质”的保健、饮食产品等,而与此关系微妙的“弱碱性水”产品,也被指只是炒作概念。

  鼓吹“酸碱体质”的“洋大师”栽了

  此次被诉的罗伯特·杨是“酸碱体质”说法的鼓吹者,他曾写作《pH奇迹》系列畅销书。这位“洋大师”认为,人体有酸性、碱性的区别,酸性会导致癌症、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身体处于碱性环境才能保持健康;他认为,食物分为酸性、碱性两类,比如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等属于酸性食物,蔬菜、水果、谷物、鱼等属于碱性食物,应该采用碱性饮食。不过,这位“洋大师”被美国检方公开扒皮,他的学历是野鸡大学的,他不是医学、生物、营养等任何相关学科的学者,也没有行医资格,称之为江湖骗子并不为过。

  然而,国内不乏“酸碱平衡”说法的响应者,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听到过相关说法,比如“吃肉会变酸性体质”,“酸性体质容易产生健康问题”,“碱性体质容易生男孩”等。众多打着改变“酸碱体质”名号的保健和饮食产品也由此而生。

  “酸碱体质”说法是伪科学

  所谓“酸碱体质”的说法从未得到科学证实,十多年来,科学者、医生和科普工作者一直澄清这是一种伪科学。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指出,“酸碱体质可以算作伪科学概念”。科普作家、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孙亚飞甚至说,“‘酸性体质’的说法说是伪科学已经是很客气的了,我个人认为这根本是反科学,因为伪科学大多是难以证明的命题,科技发达了真的有可能转正,反科学理论的创立者大多心术不正,明知自己胡说八道还要拼命去维护所谓的理论。”

  此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澄清说,“有关食物酸碱性质的宣传主张‘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并且特别强调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这些宣传在我国居民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而不值得提倡。”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表示,“如果人与人之间酸碱环境真有差异,大家体内的酶就要在不同的pH值下工作了,工作效率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酶对酸碱环境很敏感。大家想想看,发烧高个几度,我们的酶系统都快停摆了,让我们难受得要死,更别说pH值有变化了,所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食物不改变人体内酸碱平衡

  实际上,酸碱平衡是正常人体内环境的常态,一般意义的饮食不会改变这一点。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曾对“酸碱平衡”说法进行澄清,他们的研究证明,要通过饮食将人体内的细胞环境改变成低酸、不利于癌细胞生长的环境,并不可能。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指出,人体的酸碱平衡由多种机制严格调控,避免并选择特定食物不会改变人体的酸碱水平,反而全面违背科学。

  此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表示,“人类在长期适应膳食条件下,体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以保障内环境(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恒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围,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在消化道、肾脏、肺等器官发生疾病造成人体代谢失常时,才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文献检索未见因为日常摄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改变的研究资料,也未见到因为血液pH变酸而致有关慢性病增加的科学证据。”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喻剑舟在科普文章中表示,“酸碱体质”的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是某种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才会导致pH低于7.35,即酸中毒,而不是‘酸性体质’导致疾病。”

  “酸碱食物”的分类没有意义

  “酸碱体质”是伪科学,那么“酸碱食物”的说法呢?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知名营养师顾中一表示,食物酸碱性在营养学中已经不大提及,“营养学理论所说的食物的酸碱性不是直接测一下食物的pH,看它是酸的还是碱的,而是指食物代谢之后的产物大约是偏酸性还是偏碱性,因为这意味着它能给人体整体的酸碱负荷产生一定的影响。”

  云无心则指出,“酸碱食物”能够自圆其说,只不过这个分类没有意义而已。喻剑舟也认为,“胃酸是pH为1-2的强酸,胰液是pH为8.8的强碱,食物在胃中会变成酸性,进入肠道又会被中和为碱性,并不能对血液和组织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总之,就是吃啥都会先变成酸性,再变成碱性。所以食物本身酸碱度就没啥意义了。”

  “弱碱性水”不稀奇自来水也是

  “酸碱体质”伪科学说法不仅让那些打着保健名义的保健品找到了商机,还与另一种大家日常饮用的产品“弱碱性水”有着微妙的关系,相关产品的企业也一直为“弱碱性水”营造出“有益健康”的形象。比如多款天然矿泉水饮料“呈天然弱碱性,接近人体内环境数值”之类,号称“喝水就喝弱碱性水”。而某“弱碱性”天然矿泉水产品的公司官网甚至宣称产品有医疗保健作用。

  从水本身而言,的确有酸碱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饮用水酸碱度范围(pH值)为6.5-8.5,因此,“弱碱性水”概念在科学上不存在问题,但尴尬的是,“弱碱性水”并不稀奇,自来水就是“弱碱性水”。

  以北京为例,北京水务局公布的2017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市区出厂水水质指标(106项)检测结果中,pH指标的检测结果范围为7.64-8.12。而某产品的pH值标为7.3±0.5,因此,不夸张地说,北京的自来水基本也是“弱碱性水”。

  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看来,碱性水是商家制造的“商业概念”,北京地区的自来水呈弱碱性,要喝碱性水,“没有必要额外花钱,喝自来水就够了”。

  “弱碱性水”是否“健康”无定论

  另外,“弱碱性水”宣称健康功能,违反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规章及其精神。原国家卫计委制定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规定,涉水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不得标注:明示或暗示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内容;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者欺骗性的文字、图形以及与生活饮用水无关的内容;“酸性水”、“碱性水”、“活化水”、“小分子团水”、“功能水”、“能量水”、“富氧水”等内容。

  2015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消费提示称,人体酸碱平衡是喝水难以改变的。“弱碱性水有益身体健康的说法是某些商家炒作起来的认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曾有企业还因旗下饮用水产品的酸碱问题发起诉讼,但当时法院的认定是,“饮用酸性水或碱性水对人体的影响尚无定论”。(记者 李严)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