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列表

解剖认识的发展与飞跃------感觉解剖学

2018-06-22 13:44 来源:赵玉洲

  解剖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从手术中来到手术中去的一个认识过程,很多解剖学前辈,例如:奈特、莫尔和达利先生,他们出版的手术解剖学教材无不是将其多年的手术解剖感觉(主要是立体解剖学感觉)转化为平面图示而进行阐述。今天广为流传的解剖学教材,多数仍停留在了简单的纸质文字和图示上面。我们看到的这些解剖学教材能够表达作者的全部解剖学知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平面的纸质的图文很难充分的再现作者立体的细微的感觉。 

  就像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五线谱真实的记载了曲子的各个音节,普通人自然无法再现其华美的乐章。就是在音乐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功完美演奏这一名曲!不是他们看不懂五线谱,而是很多人缺乏对该乐曲的感觉。 

  更不要说启功大师的书法和张大千先生的泼墨山水画——简单的笔墨加上普通的宣纸,成就了流芳百世的作品。很多年以来鲜有人能够模仿,不是客观工具上的障碍,而是主观感觉上的障碍。

  眼睛是们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更是夸张的形容了这一点。进行直肠手术时,对于肠系膜下血管的处理时很多年轻医生并没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但手术解剖至盆腔后问题就接踵而至:游离骶前要如何避免骶前静脉丛的损伤,D氏筋膜的解剖要如何避免自主神经的损伤,侧韧带的处理要如何兼顾神经保护及切缘干净……,操作一下子就变得较为困难了。 而当你在术后查看标本时就会发现:其实盆腔内的操作无非就是直肠系膜的切除——并没有重要的血管和复杂的解剖需要进行细致的处理。手术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非是因为在无法直视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操作时,年轻医生往往缺乏基于手指(尤其是左手)的感觉解剖学认识和立体的空间想象能力。

  技术熟练的专家并不是比年轻的医生有更多的捷径可循,而是对于感觉解剖的准确把握:骶前筋膜的疏密浓淡、D氏筋膜的层次与延伸、侧韧带的立体结构等,无一不是基于感觉解剖的认识。

  我们常说“游刃有余”,对于手术而言,这一过程并不是局部解剖学、相关大体解剖学或立体解剖学在手术过程中的直接应用。而是往往是基于以上三者的感觉解剖的操作实践过程。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灵感就是超乎平庸的感觉延伸。我们之所以相信并不是每一个人付出99%的汗水以后都能成为科学家——自然是因为很多人缺乏1%的灵感。

  完成一件手术并不难:经过数年的医学教育,再通过数年的外科实践,而后去完成一个数十年前或者更早已经明确程序的外科操作,例如:Billiroth胃切除术、Whipple胰十二指肠切除术、miles术等,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其实就是所谓“循规蹈矩”。

  而正是因为这种“因循守旧”导致了很多年轻的外科医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不能称为“专家”,而仅仅是单纯的“手术匠”。

  因此,年轻医生应该在手术过程中善于建立和运用感觉解剖,并以此来指导手术操作不仅达到事半功倍的手术效果,也可以全面把握手术操作程序,并不时改进。


责任编辑:陈思